“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冲上了热搜,甚至一度到达了第一的位置。

不过,早在几天前,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新一代公知胡锡就发布微博提出过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老胡很快翻车了。

有网友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找到了《环球时报》的招聘里,也清晰地写着:

35岁以下。

当然,老胡依然能够自圆其说。

老胡就是老胡,不得不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恰恰反映出一个现实的尴尬:

很多人嘴上喊着的,甚至脑子里想着的,都是A;可是在整个社会强大的潜规则惯性下,还是下意识地写出了B。

我大致观察了一下,放开“35岁以下”限制的建议,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支持。但与归君觉得,实现起来肯定很难。

一是,年龄歧视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功利的市场行为,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规定就能迅速消除的。

用人权最终还是在用人单位手里。他们可以不把“35岁以下”写在招聘里,但是完全可以刻在脑子里,在筛选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就可以悄无声息地把“35岁以上”PS掉。

这并不能显著地改变现状。

其实,35岁不仅是考公务员的门槛,还是很多事业单位和企业明晃晃的常见要求。这个分水岭,某种程度上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发力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5岁,一般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势必要分去一个人很大一部分精力。尤其是在996盛行的时代,加班本身就是在挤占打工人的“业余”时间。

对于一个正年轻的单身狗或者未成家的打工人来说,一些领导和老板挤占起来理直气壮:你又没家庭,正是需要奋斗的时候啊!

当35岁的打工人有了家庭,可以被挤占的时间就少了,剩余价值不大了,性价比也就下降了。

35岁,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纪。一般情况下,打工人在这个年纪,一小部分混成了小领导或主管,而那些没有从事管理的打工人,此时因为资历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工资水涨船高。

同样的劳动需求量,老板雇佣廉价的年轻人来完成,花费的成本更低。

另外,公务员考试本来就是一个极度内卷的战场。看看那些报考和录取的比例吧,分母进一步增大,分子不变,也就意味着值进一步缩小………

所以,要改变这一事实存在的年龄歧视,需要的是很多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需要及安全的社会保障,不是简单的取消硬规定就可以实现的。

坦白说,我相信胡锡进在建议消除“35岁以下”歧视时,有发自内心的成分,也觉得自己破天荒地提了一次好意见,可能还有得意和骄傲。但是却得意过头,一时忘了自己所在、自己领导下的单位,也有同样的问题。

这不是栽在了常识上,而是当不正常成为正常时,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有一个词,叫积重难返。

不止明星,我们很多人都在吃青春饭。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也是一个高竞争的社会。

不仅是环球时报,更体面的机构招聘,也曾有过更难堪的翻车。

我还曾见过,某直辖市一家正局级单位,招聘里不只点名只要少数几个985院校的毕业生,还特意强调只有该市户口才能报名。而该市的户口,要比985文凭难拿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困在这个强大的惯性里。他们说着人话,但又不自觉地在做一些看起来不像是人干的事。

在这个强大的、无形的规则下,连胡锡进这么精明的人,发言前都忘了体检,最终把自己的矛,戳在了自家的盾上。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有的执笔者可以一边极尽严厉之能词,批判甚至批斗着资本企业压榨员工,搞996;但是另一边,却又穷尽赞美之能词,疯狂地为“连续几十个小时没合眼”“三天两夜连轴转”“顾不上睡觉吃饭”点赞。后者的累死,反而成了一种正能量。

所以,当一个场域里充满了双标,充满了相互矛盾、不能自洽的价值观,又怎么指望振振有词者不翻车呢?

翻车,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