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改变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也让大众深刻认识到构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的提案之一,就与此相关。

“在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我们感受到公共卫生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疾控体系存在的不足。”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吴凡委员用“痛点”“断点”“弱点”进行了概括。

2019年,全国政协福利保障界对全国609家各级疾控中心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国家、省、地、县四级疾控机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承担的工作任务能级分工不合理,是为“痛点”;“防”“治”割裂明显,医防难以融合,是为“断点”;乡镇、社区网底薄弱,基层队伍断层老化严重,是为“弱点”。

据了解,目前我国构建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区四级疾控中心为主体,二、三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吴凡委员建议国家卫健委会同中央编办、人社部进一步优化疾控体系架构,合理能级分工,科学设置岗位。

针对如何消除“痛点”,吴凡委员建议,要明晰国家、省、地、县四级机构的上下能级,理顺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职责衔接。

具体来说,中国疾控中心应负责全国宏观规划、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以及国家层面的科学研究和应急响应任务;省级疾控根据区域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地方规划方案,开展指导、评估、培训和科学研究,在重大疫情等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上发“一锤定音”的作用;地市级疾控重点发挥应用型功能,强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实验室检验等技术储备,增强常规监测检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置功能;县区级疾控侧重于发挥面向辖区居民个体的服务型功能,做好计划免疫、慢性病服务、慢性传染病随访管理等工作,提升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并执行好辖区内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报告、疾病筛查和调查处置等任务,承担好公共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吴凡委员强调,国家和省级应具备深厚的实验室技术能力储备,特别是针对不明原因病原体和理化因素的检测能力。在各级疾控中心的人员配置上,国家和省级要注重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决策型、高新技术型和复合管理型人才的储备,地市和县区级疾控中心应注重服务管理型、技术操作型和现场处置型人才的储备。

在接续“断点”方面,吴凡委员认为,应充分发挥疾控机构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协调管理和核心纽带作用,厘清和落实医疗机构承担的各项公共卫生职责。

吴凡委员建议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报告、健康管理、临床预防和院内感染控制等方面的职责要求,以新发和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传染病的发现和识别为重点,健全疾病实时监控、主动发现和安全预警的多点触发体系。

此外,吴凡委员还建议要制定完善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技术指导与评价机制,健全对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和激励制度。

如何补强“弱点”?吴凡委员表示,各地需要加快补齐基层社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一是着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硬件水平和人员队伍,推动村医“镇村一体化”管理,提升村医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

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关于村医培训、注册考核、合法获得保障的要求,明确村医的待遇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扶持政策。

三是要完善应急状态下街镇(居、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联动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网底架构,储备好基层公共卫生社会治理能力。(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