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

近些年,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崛起了很多独角兽企业,它们搭建的平台给用户带来了方便。但这些独角兽企业也是一把双刃剑,除了好处,也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区别对待,同样的产品服务卖不同的价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有些平台采取的会员制度,理论上买会员应该在平日里下单更便宜。可是有人却发现同一个时间段,同样的一笔订单,在同一家平台,找同一个商户购买,填写的是同一个收货地址,会员竟然比非会员所花费的金额更多,这就是赤裸裸的“价格歧视”。

这种“价格歧视”已经出现在了许多平台上,以前旅游平台,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都曾经爆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复旦大学经管学院的副教授孙金云进行了一项关于“用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他的团队在全国找了5座城市,花费5万多块,采集了常规场景下800多个打车的样本,得到了一份详细的“用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相关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有许多人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中大数据杀熟就是一个典型,甚至有点玩出新高度的感觉。那都有哪些奇葩的结论呢?

这回,我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话题。

“苹果税”你交了吗?

我们都知道,苹果手机售价都要比大多数手机高一些。一般来说,打车软件能打的车有很多品类,比如:快车,顺风车,优享,和专车等等车型。孙金云教授的团队通过调研就发现,苹果手机用户在打车时,如果同时选择了多种车型,就更容易被优享、专车等价格更高的车型接单,堪称是“苹果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数据来源于孙金云教授的团队的报告,下同)

你可能要说,那我不是苹果手机的用户,是不是就不会受到这种待遇?那就你天真了,他们还发现,其他手机的用户,手机越高,也越容易被价格更高的车型所接单。所以,总结下来就是:手机越贵,打车越贵

苹果手机用户的“苹果税”还不仅于此,他们通过统计还发现,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比不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所享受到的打车优惠要更少,而且差异很明显,前者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而后者可以得到4.12元的优惠。

打车软件的大数据杀熟还不仅于此,还有很多其他的套路。

平台的“优惠游戏”

在电商领域,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大型促销节,很多商家往往会先提高产品的售价,然后再给到用户大量的优惠券或者补贴,从而让用户感觉自己买的东西很便宜,很划算。在打车软件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孙金云教授的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就发现,平台方会先进行提价,然后再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优惠减免,从而让用户感觉到很划算,这可以说是“伪优惠”。他们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对于一个订单而言,打车平台的成本实际上就是支出给司机的费用,这也就是平台方的成本。收入则是用户方的最终计价(这里指的是没有使用优惠前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通过统计就发现,如果没有优惠,司机端的费用和用户端相差大概在14%左右;如果有会有,司机端的费用和用户端相差的金额会达到21%。这其实就说明了平台发上调了最终计价。通过优惠再让用户支付的金额降低,通过这“涨价加上优惠”的双重手段,就会让用户感觉到平台补贴了很多,这其实这只是“伪优惠”。

其他的“手段”

除了上述两种现象,还有很多其他的杀熟手段。比如:乘客的订单被接后,往往需要等待司机开车过来,用户在打车软件上看到的等待时间,要比实际的等待时间更长一些,这其实是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耐心去等待而不取消订单,以这样的办法来留住乘客。

还有在“价格”上做的文章,用户的打车软件预估价格常常要比实际支付低一些。甚至有些平台会有意压低价格来获取更多的用户。

其中上海的情况最严重,用户打车最终支付的价格平均要比预估的价格高11.8%,其中远程的要平均高出20%,中程的要平均高出8.6%

关于打车软件“杀熟”的手段,孙金云教授团队的报告中还提到很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阅读这份报告。

“大数据杀熟”虽然很普遍,但并不代表这是合理的,这其实是平台方垄断的一种体现,应该有更多的监管手段来约束这样的垄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