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吐槽大会》里,出现了一个她姐意料之外的人——许知远。

他还是一身白衬衫加西装,往台前一站,肉眼可见的有点拘谨,谁知道一开口就效果拉满。

他讲李雪琴和王建国的CP营业,结合着理财热点来了句:

“CP和期货差不多,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

节目组提醒他,张大大很有可能会攻击他的外貌,他反怼道:

“我觉得没有关系,审美的偏挟,是一种智力的缺陷,我们不能怪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吐槽大会》

末了,还能出其不意,再来一套组合拳:

“在我的认知里,雪国就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张大大,小说是一种作家写的假的事;李诞,作家是一种你以为你从事的职业;阎鹤祥,职业是你曾经拥有的……”

一句话里,达成五杀。

在不到10分钟的吐槽里,他姿态轻巧,金句频出。

不少网友说,因为这段话,终于知道什么是有文化地“骂人”了。

那是“含蓄委婉又字字诛心、刀刀见血,让闻者感叹后悔自己没有多读点书”。

《吐槽大会》

很难想象,就在几年之前,许知远还曾因为和马东的那段“泛娱乐时代”的讨论,引来过群嘲。

人们笑他顽固不化,笑他假清高,里里外外他显得特别不堪。

可《吐槽大会》播出后,关于许知远的赞赏,关于“文化”的讨论越来越多。

反差不可谓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三邀》

不过细究起来,在这段吐槽里,不论是许知远提到的《雪国》,还是鲁迅、川端康成等名人,关于“文化”的内容其实并不高深难懂。

更像是拉着观众们的手,玩了一场关于文化的小游戏,又或者用讨巧的方式拓宽了一点“文化的边界”。

面对着这样的“文化崇拜”,有网友忍不住质疑:

“现在有文化的门槛这么低么?”

潜台词是,在带着文化传播功效的大众传媒之上,为什么最简单的文化内容就能引来如此之多的赞叹?

关于文化的追求和思考,属于文化的空间去哪了?

有意思的是,2021春节前后,还有两部影视综艺用带着点娱乐的方式拓宽着“文化的边界”,出圈程度却远不及这场吐槽。

一个是电影《人潮汹涌》,导演是拍《无名之辈》的饶晓志。

另一个是节目《戏剧新生活》,导演是拍《极限挑战》的严敏。

她姐想试着从这里找找答案。

(提示:文中皆为个人主观解读。

意见不一,防杠欢迎讨论。)

看海报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春节档,《人潮汹涌》得挺难的。

难在哪?

难在一个隐秘但显眼的线索上——《终局》(End Game)。

隐秘在,这个线索要靠观众自己发现。

说它显眼,是因为在电影上映前,它就被摆在了观众面前——

它藏在海报里。

如果仔细看过海报就会发现,《人潮汹涌》的英文翻译恰好就是《End Game(终局)》。

《人潮汹涌》

《终局》,剧作家贝克特的戏,特别悲观。

所谓“终局”,是“死局”,是一种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的状态。

在电影中客串的郭京飞,曾经被这部话剧折磨地差点跳楼。

“我很想见到上帝和撒旦,我觉得他俩在下棋玩我们。”

说白了,这是一个悲凉的、关于命运的隐喻。

对照电影里的这段画面,再品一品郭京飞的话,愈发觉得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潮汹涌》

废弃的剧场,巨大的《终局》海报,渺小的两个人。

乍一看,透着一股诡异的平静。

下一秒里,剧场内上演“火拼”大戏,丝弦紧绷,你死我活。

谁是棋子?谁是上帝?

说不清楚。

反正哪哪都像是命运的拨弄。

《人潮汹涌》

刚以为这就是全部的“局”,电影看完,再琢磨,更有意思了。

肖央演的陈小萌登场时,不恰恰就处在一种“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的境遇么?

而看似光鲜的周全(刘德华 饰)、李想(万茜 饰)和晖姐(黄小蕾 饰),各自有逃不出去的困境。

哪个不是棋子,他们又是谁的上帝?

换个身份,换个活法,看似成了“人生赢家”,到头来仍是鸡飞狗跳的一出闹剧。

荒诞无比。

而这,恰恰是《终局》的本质。

梦里什么都有,可醒了,得清楚,还是要靠自己。

从这点看,它又真实无比。

《人潮汹涌》

这是《人潮汹涌》好的地方,可它也恰恰“坏”在了这。

《终局》,一部戏剧。

戏剧本来就小众,《终局》算得上小众里的小众了。

当小众产物成了受众更广的电影的一条草蛇灰线,问题出来了。

找不出这条线,不会完全影响观影。

但《人潮汹涌》就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合家欢影片。

大家开开心心去看戏,觉得挺热闹,能品出点什么,或者认为它闹闹哄哄,没什么意思。

有了它,《人潮汹涌》才彻底完整。

电影散场,不是“终局”。

等你慢慢抻出这条线来,它才真正落幕。

这要求,要么观众得知道点关于《终局》的事,要么在观影后,愿意好好琢磨琢磨。

春节期间,好不容易放个假,没人想那么累。

《人潮汹涌》

饶晓志不清楚这点么,他可能再清楚不过了。

临近结尾处异常明明晰的价值传递,揭开“终局”一角,影片因此显出一点突兀感,却仍完整保留下了那条“隐晦”的线。

那是真想传达点什么,也是真够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位,严敏。

他也折腾起了“戏剧”这个小众硬茬。

只是比起饶晓志,严敏显然玩得更“大”。

虽说有黄磊、赖声川做发起人,偶尔有何炅等明星客串,但这些名人每集出场时间都不太多。

新节目《戏剧新生活》把综艺C位给了一群“无名之辈”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刘晓晔、赵晓苏、吴彼、刘晓邑

修睿、丁一滕、刘添祺、吴昊宸

如果单以微博粉丝数衡量知名度,那确实没几个“够看”的。

截止到撰稿时,粉丝最多的151万,最少的不到1.8万。随便找个网红来似乎都能“吊打”一片。

这还是综艺播出了快一半,帮他们吸了一些新粉的结果。

但真要放到业内细细论起来,这些都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有的演了成百上千场知名话剧,或者做过多年名剧导演,如刘晓晔、赵晓苏、吴彼、刘晓邑。

有的经验尚浅,但也拿过戏剧奖,演过影视剧,或者搞过小品,如修睿、丁一滕、刘添祺、吴昊宸。

虽说没有常驻女演员,可也是老炮儿和后浪俱在。

爱奇艺《戏剧新生活》

这样一群“无名”戏剧人凑到一起,不PK,不争抢戏份,不论资排辈,就一起搞一件事——“小众”的戏剧。

有看头么?

还真有,看头还就在戏剧上。

节目里,戏剧人差不多3天排一部戏,写剧本、做道具、找场地、卖戏票全都得嘉宾自己来。

几乎每出一部戏,她姐就能在热搜上、朋友圈里收到一波按头安利。

而彻底入坑,是因为第二期的《鸡兔同笼》。

爱奇艺《戏剧新生活》

《鸡兔同笼》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一个舞台,两把椅子,两位演员,父亲(刘添祺饰)和女儿(修睿/丁一滕饰)最后的对话。

故事的线索是小学常见的数学题“鸡兔同笼”。

可对话一开始,她姐就觉得,哪里有点奇怪。

爱奇艺《戏剧新生活》

故事的开头,女儿在讲一个莫名其妙的蚁人故事。

父亲呢,他的手腕以一种奇怪的状态挨在一起,手掌捂着头,也不看女儿。

听女儿说了半天,只问了一句“谁教你说的脏话?”

两个人之间像隔着一个无形的屏障。

对话内容文不对题,和“鸡兔同笼”半点关系都没有。

爱奇艺《戏剧新生活》

随着对话继续展开,她姐才恍然意识到,这是在监狱里,女儿是来探监的。

当女儿展开试卷,父亲给她讲题,“鸡兔同笼”才终于登场。

两道“鸡兔同笼”,牵扯出恋爱、校园暴力、离家出走,还有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选择。

渐渐地才发现,情节对话里的“不知所云”“文不对题”像是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不易察觉却最终相连成网。

兜头一罩,观众,心甘情愿地入局。

没等多说,探监时间到了,铁门的开关声缓缓响起。

父女两人拼命地敲打着玻璃,挣扎着,试图触及对方。

情感彻底爆发,女儿哭喊着“爸爸,爸爸”。

它关于一道没讲完的鸡兔同笼,关于一个没讲完的蚁人的故事,关于父女二人未能彻底分享的生活,关于无法言说的爱。

《戏剧新生活》

这部剧,曾经拿了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最佳戏剧奖。

当时的评语里有这样一段话:

“鸡兔同笼,一道难为过所有小学生的最基础的数学题,却是对于人类命运最温柔的概括。”

戏剧落幕,节目组采访观后感,无意中采访到了一家三口。

小姑娘抱着心爱的玩具,依偎在爸爸的怀里。

再回想剧情,仍忍不住掉泪。

爸爸轻轻搂着她,一声接一声地哄着,“我们不分开对吗?”

小女孩点头。

戏已落幕,后劲十足。

《戏剧新生活》

尽管都带着后劲,可《人潮汹涌》以及《戏剧新生活》的效果,显然算不上好。

《人潮汹涌》自不必说,春节档刚开时排片不多,她姐常去的电影院,一天就放映一场。

后期排片有所增加,数量仍然不够看。

另一个《戏剧新生活》,线上播出。口碑的确在,节目9.3分,大部分戏中戏也稳在了8、9分。

可打分的人也刚刚才1.5万人左右,称不上多。

线上,《人潮汹涌》的导演发帖求加排片。

线下,《戏剧新生活》里更狠。

戏剧人自己卖票,即便是在办了好几年戏剧节的乌镇,票仍不好卖。

通常他们向游客推销戏票,得到的都是“免费么”“打折么”的询问。

拒绝声贴脸输出。

为了不让辛苦排练的演员们对着空空的观众席演,票价一降再降,甚至到了10块钱一张。即便这样,路人依旧犹豫。

吴皓宸没忍住,问了一句:

“它连顿饭钱都不值吗?”

《戏剧新生活》

这当然不能怪路人观众。面对着不了解的戏剧,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推销,会犹豫、会拒绝太正常了。

可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她姐的心口仍像是被堵住了一样。

恍惚中,想起批评家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写的这样一段话:

“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

《十三邀》

流量当道,娱乐至死,有错么?

好像很难说他们有错。

市场就那么大,观众就那么多,有限的时间里,都想被看见罢了,是再实际不过的诉求。

观众们别管是真追进去了、还是看个热闹,感觉也挺嗨,生活里的苦总之能暂时往后放。

挺好。

《戏剧新生活》

问题出在哪呢?

以前,她姐觉得,也许是因为再难出现那种“经典”了。

我提上一句“宫廷玉液酒”,你立刻接下一句“一百八一杯”,还能想到最后的几个大字“货真价实”。

天南海北的陌生人,能因为一句台词产生些微妙的联系。

几年过去了,好像还可以因为这句台词,隔着网线默契地冲对方挥挥手,道一句无声的“你好”。

可如今想想,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我自己”。

是“我自己”选择了拒绝。

一口气扎进短暂的欢愉里,没给那些长久之乐留下一点机会和耐心。

《戏剧新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缺点不少的《戏剧新生活》和争议不小的《人潮汹涌》瑕不掩瑜。

它们未必是经典。

但至少,我们得以透过它,去看看还算不错的东西。

去看看星辰大海,去看看脚下的路和自己的心。

去琢磨,去思考。

这很重要。

它值一顿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