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因为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天下人广为称道,也获得了“人臣极美的谥号”文正公。

他的词作留世不多,但是其中的《渔家傲· 秋思》却是开宋词豪放派词风的先河,在边塞词中也是一枝独秀,这首词冲破了唐五代时期以来艳丽的词风,可以说是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导。

一起来欣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难得的文武全才的将领,西夏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写这首词的时候,他镇守在西北边疆,是他在军中的感怀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词开篇写塞外的风光,边塞的秋天和内地是不相同的,范仲淹是苏州人,对于他所处的的季节化很敏感,一个“异”字全然概括出来,这里有惊异,原来塞外的秋天是这样的。

延州

候鸟大雁的来去是因为季节发生了变化,这里大雁着急地飞到南方,没有丝毫的留恋,这里秋天的萧瑟与荒凉在大雁的“无留意”中尽显无疑,大雁无留意其中便有人的感情。

位于这样的边塞不仅景色荒凉,耳边还不时地有马嘶、号角、羌笛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充满了诗人所在的宇宙空间。这是傍晚时分战地独有的悲凉气氛,渲染了气氛,更是为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作了注脚。

群山万壑,层峦叠嶂,像个围屏,更像是驻守的士兵。黄昏来了,大漠上升起变幻的烟云,古城的城门紧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片中的写景可以说有两个特写镜头,“衡阳雁去”和“四面边声”,这两个镜头一个越来越远,一个越来越近。无论远和近都是为了点染塞外风光之“异”,包括后面的“千帐里”也是突出这个“异”。

“孤城闭”隐隐显出战斗局势的不利,宋朝当时军事力量薄弱,仅仅处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天一黑就关闭城门,严峻的形势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上片全是写景,没有人物活动,但是这个“异”却为后文人物的出场作足了环境的渲染。下片人物活动出现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将军,举起一杯浊酒,对着万里之外的家乡欲饮未饮。一杯浊酒是不可能排解思乡之愁的。更何况“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结束,归家遥遥无期。借酒浇愁愁更愁,在这愁思满怀人不寐的夜晚,在这布满秋霜凄清的夜晚,听到的是边塞特有的羌笛。

羌笛虽然悠扬,但是一声声,一下下却刺痛作者的心扉,更加难以入眠。

“羌管悠悠霜满地”和前边那句“长烟落日孤城闭”是相呼应的,从落日到寒霜满地的深夜,表明时间过去了很久,的确不早了,然而无论是将军还是征夫,都没有睡着。天天都是这样过来的,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泪不止,何时才是归期?

将军和征夫感情是一致的,都是由于“燕然未勒归无计”引起的愁思,他们希望战争胜利,但是战局没有进展,难免思念家乡和亲人。既有爱国情怀,又有思乡之情,矛盾而复杂的感情缠绕着,情调苍凉悲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词和其他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思归”之作不同,范仲淹是文人,首先还是将领,他明白战争的意义。他连续驻守边疆,长达四年之久,对宋朝的边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渔家傲》的题材和《诗经》中的采薇类似。

范仲淹在驻守边疆的时候,写了数首《渔家傲》,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来陈述戍守边疆的辛苦,可惜只留下这一首。

宋初的词坛,是沿袭五代的词风,大多书写柔情,风格婉丽,范仲淹这首词一出,是开了宋朝豪放派词风的先河。后来欧阳修等人也写过《渔家傲》,但是缺乏真情实感。只有范仲淹这个有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才形之成文的,在边塞词中也是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