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新景 | 全国两会报道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网购食品安全监管,打造安全的食品电商平台的建议。

近年来,网络购物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最常见的消费方式之一,尤其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外卖餐饮、米面、零食水果等食品线上交易空前活跃,也给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新难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网购食品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入网食品经营者资质、信誉不能得到保证,则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瑞爱表示,网上的食品安全更加"看不见""摸不着"。比如,有些电商平台和朋友圈里流行的"私厨",没有任何商品标识就在网络上销售,甚至成为网红食品。这些网红"私厨"往往放出大量走地鸡、小龙虾等原料照片,拍摄诱人的制作过程和成品图,号称现做现卖,实质上是脱离监管视野,处于"三无"地带,安全性很难保证。还有一些保健食品,虽然有正规的生产厂家,但商家却一味夸张、虚假宣传,以谋取利益。对于网购食品安全问题,从食品安全法到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对可能涉及的问题都有所规定,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法律适用没有明确,消费者维权非常困难。

对此,陈瑞爱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智慧监管平台。目前,经营网购食品的商家都建立了相应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客观上为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管奠定了坚实基础。监管职能部门要运用大数据思维,积极探索适应网购食品安全监管的线上手段,将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信息系统与网络订餐平台深度连接,利用实时大数据采集、对比分析技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点位,及时将商家违法违规行为实时推送给执法人员和网络食品订购平台,实现监管力量精准投送,织密网购食品安全的监管之网。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图像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智慧监管,利用互联网"爬虫"技术对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上所有食品店铺开展实时抓取巡查,将抓取的数据与餐饮食品经营许可库系统进行图像识别比对,重点比对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证号、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经营地址、经营范围、有效期限等关键词,及时发现无证无照、伪造许可信息、PS证照、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并将违法违规数据汇总第一时间推送第三方平台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求第三方平台立即下架违规商铺,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推送的数据信息开展线下排查,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针对网购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配送各环节,建设一个透明、可追溯、可检测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基地等全程可追溯,真正让群众选得明白、吃得放心。

二是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部门与网络食品订购平台的约谈机制。明确平台责任,通报问题风险,研讨治理措施,整合评价体系,深化信用监管,推动网络食品订购平台将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量化分级指标作为消费点评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评定商家信用等级,设立信用红线,一旦跌破立即做下线处理,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真正保护。

三是探索行刑衔接。重罚证照造假,并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加大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力度。一旦发现黑外卖或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商家,坚决整改、取缔,并下架其在网络上的商铺,推行"一票否决"制度。

四是对网购食品进行全链条监管。对运营平台、销售体系和物流体系包括售后服务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监管,从事网络食品交易、销售,甚至宣传的各个环节提供者,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网购食品已经成为时下市场主流,随之带来的网购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则需要靠社会形成合力,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元协作和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筑网络订购食品安全防火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