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抹阁桥位于富源县黄泥河镇龙潭村委会小营脚村东南2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5°10′29.0″、东经104°43′55.0″,海拔高程1280米。桥利用河两岸天然巨石作为桥墩,由东向西横跨于滇黔两省分界的黄泥河之上,形制为三孔石拱桥,全长40米、桥面宽5米,距水面高35米。桥面略凸,桥中孔呈半圆形,跨度18.6米。两侧泄洪孔为圆形,直径各4米,桥拱上方阳刻太极图,拱顶中央安设避邪宝剑,桥面两侧设高40厘米、厚30厘米的条石护栏,桥西端有1991年立的“抹阁桥”碑记一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光绪平彝县志》和抹阁桥碑记记载:抹阁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竣工于嘉庆十年(1805)孟夏月上旬癸酉日,故取名“酉集桥”,癸酉属鸡,起祥瑞之意,鸡为“凤”,河为“龙”,故又名“龙凤桥”。是当时黄泥河镇五乐村人黄好仁为开通云南黄泥河与贵州乌沙的交通而倡仪筹建。清光绪七年(1881)秋水涨潮,石桥被洪水冲垮。桥毁后,两岸人们过往都要绕道70余华里到下游的江底渡口过渡(即永康桥下游两公里处)。

“(黄泥河镇)到抹(桥),共三十七里,苍岩峭壁,一虹飞渡,可称天险。桥之外为兴义地,地为入平彝之别径。”(《图说》李恩光著)。1882年,黄泥河镇小营脚村人徐家鹏倡仪两岸人民捐资重建,建成后命名为“抹阁桥”。抹阁桥自建成至今一直是连接滇、黔两省的重要要交通纽带,极大地方便了黄泥河两岸群众往来。这座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美观,跨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抹阁桥还是贵州兴义系军阀刘家军消亡的地方,1925年刘家军最后一只部队刘新吾师在这里与贵州新军阀桐梓系周西成部展开激烈夜战,刘新吾阵亡,部队溃散。山上还有一座碉堡。

1989年12月1日富源县人民政府将抹阁桥列为富源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县政府出资将桥面及护栏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保护。2012年4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又将抹阁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图/富源县文物管理所、贵州游侠、李四海 整理/卢志章 来源:曲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