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早的兵法书《孙子兵法》中,关于“兵势”的解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于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来说,他所能造就的“势”,就犹如高山上的圆石一样,从又高又陡的山顶滚下来,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用这句话来形容袁世凯,并不过分,他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坛上异军突起,并最终迫使宣统帝退位,所依靠的就是这种“势”。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做到北洋军死心塌地只效忠他一个人,从而架空清政府的呢?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原走向共和)第88期:袁世凯都被剥夺了兵权,为什么北洋军仍然听他号令,不听清朝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可是当猪容易,但能找到合适的风口,且有足够的风量,却很难,当年的袁世凯就是在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能让自己起飞的风口。

袁世凯最早的辉煌是在朝鲜创造的,他在那边的身份比朝鲜国王都要高,可惜甲午中日战争一起,一下子把他打入谷底。

也正是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廷痛下决心,要锻炼一支新式陆军,作为清朝廷维持统治的最后王牌部队,以李鸿章的北洋各军为基础,成立了武卫军。

后来支撑袁世凯一扫天下其实就是武卫军,后来被他整合成了北洋军。但是要知道,当初武卫军成立的时候,袁世凯可不是唯一的将领,实际一共有五个:

“聂士成武卫前军、董福祥武卫后军、宋庆武卫左军、袁世凯武卫右军,荣禄武卫中军。”

如果武昌起义提前个十几年,在武卫军刚建立之后发生的话,清廷根本就不会“尿儿”袁世凯的,因为可用的将领并非他一个。

但历史就是这么巧,慈禧太后这个疯婆子把这一切都给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清确实葬送在慈禧手中。不管什么原因,慈禧太后利用“神功护体”的义和团对抗洋人的事实摆在眼前,并最终酿成庚子之祸。

也正是由于慈禧的“宣战”,导致了武卫军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当然,袁世凯这个老油子,此时主政山东,一改前任巡抚毓贤扶持义和团冲击洋人的做法,改为讨好洋人,大肆打压义和团,反而保存了实力。

二、

我们再看一下,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武卫军的五个将领还留下几个?

整个武卫军中聂士成的部队最能打,最响应慈禧太后的号召,也是最早被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干掉的一支部队,作为将领的聂士成并非死于洋人手,而是死于义和团。

董福祥被洋人追究责任,本来要处死的,后来被撤职在家;宋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了,挣扎又挣扎,于1902年死在军中;荣禄其实是他们的头儿,继李鸿章后的又一重臣,也能镇得住袁世凯,可惜也是死于1903年。

实际上武卫军五大将领中,年龄最小的也是袁世凯,比第二小的董福祥还小19岁呢,那肯定是他笑到最后啊。

所以,庚子之变后,清廷打算重建北洋军的时候,唯一能办事的将领只剩下了袁世凯。倒不是说除了袁世凯,其他人就不行了,而是只有袁世凯经验最足,威望最盛,练兵的效率也最高,况且是武卫军仅剩的一名将领。

也正是这次整编机会,才创造了北洋军后来的辉煌,并成就了袁世凯!

袁世凯的厉害之处也就在这里,他对待人才是培养加利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知道在袁世凯的培养下,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出了四个总统、九个总理:

“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 、曹锟、唐绍仪、赵秉钧、段祺瑞、徐世昌 、王士珍、靳云鹏、萨镇冰、张绍曾、杜锡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那么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袁世凯究竟是如何做到北洋军只效忠他一个,而非清政府呢?

可以说袁世凯练兵真的是亲力亲为,简直像对待自己的公司一样运营,事无巨细:

“凡军中一号一令,无不心摩手订。”

一句话,先把规矩定下来,也就是制度,这一条是基础,不管后来的人事怎么变化,规矩摆在那里,大方向就不会错。当然,规矩也能改,可是改规矩的难度,可比定规矩难得多得多,参考晚清的变法困局吧。

袁世凯制定规矩,可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要切实有效果的。在《走向共和》历史剧中,袁世凯枪毙了李鸿章的亲信马三俊,这并非是完全杜撰,事实上袁世凯确实是这样在控制北洋军的。

而且,这种有法必依,有错必罚的态度,确实一改绿营兵,八旗兵的腐败,举个例子:

八国联军入侵期间,天津被洋人接管,后来袁世凯派了由3000士兵改编的警察进驻维持秩序。为了验证自己维持秩序的效果,也为了检验一下手下有没有依规办事,袁世凯曾有一次深夜“微服私访”。

很巧,一身破烂衣服的他被巡警发现了,巡警呵斥他:

“晚上十二点后出行必须带灯具,你违反了,现在跟我到警察局登个记吧!”

一路上袁世凯一直想贿赂这位巡警,但都被拒绝了,直到到了警察局,才被另外一位警察认出来是袁大帅。

第二天,这俩警察都升官了……

甚至于,袁世凯有次去视察官兵操练,正赶上天降大雨,士兵本以为他会找地方躲雨。却没想到身为太子少保的袁大帅,竟然就这样笔直地站立在雨中,一动不动。

四、

有了这些规矩,就能做到令行禁止了,再有就是控制军官了。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袁世凯早就赋闲在家了,为什么北洋六镇的军官还是异口同声地讲,除非他出山,不然不会镇压起义?

从这一点上看,袁世凯控制这些军官是有着独门绝技的,而所谓的独门绝技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没得选,只能选袁世凯,也就是说,只有袁世凯才能给他们依靠。

北洋军分为六个镇,每个镇都有一个军官,而这些军官都是袁世凯亲自挑选出来的。而他选人的标准是,这个人一定要有才能,而且出身都不太好,也就是有能力没背景,朝中无人可依赖,只能依仗袁世凯。

那么清廷就任由袁世凯这样折腾,不会自己也安插人员吗?

清政府又不傻,当然也会安插自己的人啊,但是,北洋军属于新式军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有门槛的。原先的八旗子弟也好,绿营兵也好,符合条件的几乎没有。而当年选择去留洋的,基本都是汉人,且没背景的,满人权贵哪舍得把孩子送出去受苦?

名义上属于袁世凯上司的军机大臣铁良,是打算去袁的,于是下定决心重用留学士官,以此来替代武备系将校。

可是,刚才也提到了,北洋军是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为基础创建的,而且里面还有当年李鸿章的淮系部队。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你空降个年轻的士官,哪里镇得住这些士兵?

而且,这些出国留学的士官,大都没啥背景,又不是官宦世家,所以几乎都有革命思想,用他们,并不比用袁世凯的人安全。

五、

除了控制军官以外,袁世凯还直接跟士兵对接,确保兵认识帅!

在袁世凯练兵之前,清朝的主要兵种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包括练兵之后,这两类兵种待遇一直不高,比如绿营兵:

“马兵、字识月支银二两,战兵月支银一两五钱,守兵月支银一两,均每月支米三斗。”

实际上,就算是一个月不到二两银子的待遇,真正到士兵手中还得打个折扣。旧式军队太腐败了,层层剥削,尤其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时开了个特别愚蠢的头,导致下面的军官克扣兵饷,那叫一个肆无忌惮。真正到士兵手中的兵饷已经寥寥无几,军队失去战斗力也就有情可原了。

而袁世凯咋做的?

他在绿营兵的基础上,提高了好几倍的待遇:

“士兵每月4.5两,军官副头目5两,正头目5.5两;哨长15两,哨官20两……”

而且这笔钱并非是全部给到官兵的,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给了他们的家人,另一部分是袁世凯亲自发给士兵。

而且每次发饷银的时候都要重复一遍,是谁给大家的钱,士兵齐喊:

“袁大帅给的钱!”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绿营兵羡慕不已,连北洋军的家属提到袁世凯都得竖个大拇指。跟着袁大帅干,倍儿有面子,还不克扣军饷,有句老话叫:

“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

而且袁世凯的北洋军并非全部由朝廷拨款,实际上清廷已经穷得一清二白了。各地方的新军都是靠各地方自己筹钱练,袁世凯跟盛宣怀是把兄弟,盛宣怀又会做生意,互帮互助,钱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

这样一对比的话,袁世凯在士兵心目中的威信,那不是一般的高,跟着他混比跟着清政府混,更能升官发财!

难道清廷就任由袁世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干这种暗渡陈仓的买卖?

当然不会啊,晚清重臣中最后的摄政王载沣,早在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就派他去跟德国道歉。正是这趟德国之行,使得他明白,军队是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所以等到溥仪即位后,载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袁世凯。

历史书中说是因为光绪帝恨袁世凯,所以他才罢免了袁世凯,其实这不过是拿前皇帝当幌子罢了。真正让他做出罢免袁世凯决心的,并非是因为戊戌变法袁世凯的“背叛”,而是因为袁世凯有兵权。

可是,载沣的动作太迅速了,意图太明显了,不仅换掉了袁世凯,而且还要给整个北洋军换血。

作为袁世凯一手打造的北洋军,那些将领都是其心腹,眼睁睁看着老大被整,随后就是自己,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因为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已经深入骨髓,作为这些朝中无人的将领,仍然是认可袁世凯。甚至于武昌起义爆发后,第六镇的吴禄贞企图也支持革命,都被袁世凯一个指示,吴禄贞的手下就替袁世凯办了。

没了袁世凯坐镇指挥,对于这样一盘散沙的北洋军,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能控制的了,最终载沣也不得不认命,继续任用袁世凯。

就这样,北洋军又回到了袁世凯的手中,而且不久后,他就调转了枪口,意图对向紫禁城,而隆裕太后也在瑟瑟发抖中宣布了溥仪的逊位。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第88期结束,喜欢的话,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