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蒋勋说唐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唐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从我们孩提时就开始朗朗背诵,就连生活中,也时不时地会在某些情境下脱口而出。作为中国文学历史上,一枚独特而璀璨的明珠,唐诗的无穷魅力究竟来自何处?为什么它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衰?甚至是愈加光彩夺目。本期,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蒋勋的独特视角,从文学和美学的层面,一起去领略下唐诗的美。

首先,来认识一下本书作者。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祖籍福建,生于西安。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毕业,后求学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获得台湾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以及吴鲁芹文学奖。七十年代中期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的系主任。代表作有《孤独六讲》、《蒋勋散文》、《汉字书法之美》、《蒋勋说红楼梦》等,其文笔流畅,叙述清晰,理性的思维下同时蕴含着动人的感性。本期我们要讲的这本《蒋勋说唐诗》,也具备了同样的风格。

说到本书,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细数许多诗人,而是选取了他心目中最好、最典型的六位大诗人,然后切入到他们所在的时代,呈现出整个唐朝不同时期下,诗人及其诗作的不同风貌。作者认为,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的盛世,是历史文化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要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漫长的准备期,诗才会在唐朝如花一般盛放。而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诗在风格上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演化。在对诗人和诗作的讲解过程中,作者也时常有感而发,把古诗和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生动地诠释了“诗如果不能够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一样体悟和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书开篇第一句,作者就说“诗像一粒珍珠”。珍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漫长的琢磨过程。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像唐诗那样的文字、语言还没有成熟,甚至是处在一个练习的阶段。陶渊明广为人知的《桃花源记》,就是他自己诗的序篇,结果,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他那首诗是什么,反而记住了这篇序。这种现象稍显讽刺,却也很有趣,它说明了,陶渊明的那首诗,在形式上还不够好,也不够完美。诗要达到后来的高度,需要在魏晋时期,对于文字、声音、诗的韵律与结构等有所准备。那时候是“五胡乱华”的年代,语言环境十分混乱,有人讲匈奴的语言,有人讲鲜卑的语言,有人讲羌族的语言,甚至还有人讲梵文。在那样一个语言大混乱的时期,大家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讨论完美形式的文学该是什么样子的,如同大家都还在磨着那颗珍珠一样,是打磨的阶段。因此,作者称这段时间为“漫长的准备期”。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在形式上也有待创新和完善。陶渊明写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我想,这里边打动我们的,完全是内容上的感同身受。陶渊明在诗的内容上,有很多深入人心的东西,但在形式上就没有太大的创造性。其实,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写五言诗了,但陶渊明并没有开创新的形式。甚至有时候,他的诗反而趋向传统。例如他的《停云诗》,每句四个字,这是《诗经》的模式,是一种传统且久远的风格。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叫做“骈体文”的文体,用四个字与六个字相排列,去打破五言的平衡,去重新组合语言的节奏。写骈体文的诗人譬如鲍照、颜之推,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不是特别有名,但不置可否的是,他们也在琢磨那颗珍珠,也在试验形式上予以突破新的可能性。

终于,经过了三百多年的融合,所有的语言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形式上也出现了七言的创新,甚至像李白这种革命性的诗人,在《蜀道难》一首诗里面,竟然用到了一、三、四、五、七、九的组合。不仅如此,在押韵、对仗、文法、结构等方面,唐诗也发展到了完美的境界。在谈到初唐诗歌的时候,作者常常用“水到渠成”这个词来形容,他甚至直言,对活在那个年代的诗人充满了羡慕和嫉妒,因为当时的语言和文字已经完全成熟,这些人似乎天生就是要做诗人的。我们看到,在短短的开元、天宝年间,文学史上最好的几百个诗人,都像是约好的一样,同时出现了。而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文学的花季,诗歌的盛世。

从初唐、盛唐直至晚唐,诗的风格和特征,也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面貌。魏晋南北朝后期,盛行“宫体诗”,这种文体词藻华丽,讲究字词的反复堆砌。而到了唐朝,格局一下子就变大了。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这首诗里一鸣惊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恰如其分地注解了,唐代诗歌的地位。两句诗里充满了自负与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整个生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之中,让我们感知他那份独有的骄傲和悲壮。生命意识放大后,就会产生宇宙意识,或许是觉得如此辽阔的生命形式并不多见,于是就出现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巨大的苍凉感。

本书中,作者选取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这首,他认为是初唐气派最为辽阔的诗。清朝人编《全唐诗》,说《春江花月夜》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作者认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才气的表现,同时也是时代气象的反映。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扩大。《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的,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全诗描写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五种意象,五个主题,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对照,并发生互动,相聚又离散,让我们看到宇宙间的因与果。月亮像是一根引线,在东升西落的过程中,串起了江水、沙滩、枫树、花林、白沙、扁舟、高楼、镜台,不眠的妇女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作者把这首长诗看作是一曲交响乐,让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彼此对话,组成好几个乐章。这几个乐章又分为两大段,前面一大段关乎宇宙的本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了。唐诗之所以令我们惊讶,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力量,有宇宙的意识。后面一大段则关乎人间的情,诗人模拟了一份,很可能却并不存在的思念,在想象的世界中,扩大了人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也给我们留下了“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唯美的诗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唐的诗歌常常带有辽阔的意象,其中边塞诗作为当时一种常见的题材,显著地体现了这种特征。王维曾经做过监察御史,后来到边塞做官,见识过真正的旷野和大漠。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诗人把宇宙的苍茫、辽阔与精简,完美地描述了出来。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千古绝唱,更是抽象艺术的最高概括。大漠、孤烟,水平线上一条垂直的线;长河、落日,直和圆,最精简也是最宏大的几何造型。此外,《春江花月夜》当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也是类似的画面。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唐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宇宙意识中的单纯性。

晚年的王维转向了山水,而我们之所以认为,王维属于田园派诗人,就是因为他晚期的诗。这些诗都非常直接,就是纯粹的白描,字面意思非常简单,一读就懂。然而在表面的浅显之下,蕴含了诗人哲学化的领悟和心境。“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些诗里常常没有人,而王维,也是把自己想象成一朵山中的花,没有观众,没有见证,只是自开自落。这是生命的本质现象,山野间的自然规律。他在提醒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为自己发红萼的时刻?在空寂无人的山中,是不是可以自顾自地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王维在这里讲的,是绝对的个人生命的完成,非常单纯。在《辋川图》这组诗里,王维记录了自己看山、看水的过程。我们通常说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王维当然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经历了一切大悲大喜之后,山川、河流、大自然,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宇宙不会因为人事而变迁,只是人类的喜悦与哀伤在夸大其词。王维用极其平静的姿态,进入了真正的本质世界,如此,便有了禅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么淡泊而又意蕴深远的句子!这也是王维后来,被称为诗佛的原因。在作者看来,王维后期的所有诗作,只留下这两句就已经足够了。

进入盛唐,诗歌的历史也迎来了最为重要的两座高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李白继承了初唐时期的豪迈,并且将这种豪迈发挥到了极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是属于边塞诗的范畴,气度非凡。而从注重视觉和身体经验的“边塞诗”,到书写奢侈与华美的“贵游文学”,再到“侠”,是初唐到盛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贵游文学”脱胎于南朝讲究堆砌辞藻的骈体文,描绘物质的华贵,色彩的艳丽,呈现一种贵族式的华美。王维所作的《洛阳女儿行》,就有非常华丽的描写,“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那到了李白这里,华丽还要加上享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华丽的背后有感伤,时不我待,及时享乐。李白的享乐主义不是放纵,而是不要荒废生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时间如白驹过隙,至少要让自己的生命肆意绽放。李白写贵游文学,写到最后,还会否定物质性的华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经历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他发现,最贵重的可能是生命的自我反省。他常常用醒与醉,来对比生命的美好形态。“醉”是李白追求的一种,生命的本质状态。于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以此阐述孤独是无解的,不如就在沉醉当中忘掉孤独。

再说“侠”,侠的精神里有一种很美很洒脱的意境,就像那些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侠客,打完之后给他封官,他不要,就在荒烟蔓草的旷野上告别,挥一挥衣袖转身就走,相当浪漫。李白身上也有这种侠的精神。他一生所求无非两种身份,一是侠,二是仙。他曾经到处去求仙,找道士炼丹,后来失望了,就开始追求侠,据说呢,李白也是真的杀过人,因此才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肝义胆。后来他从四川出来,四处结交侠士,甚至为此千金散尽。从提倡节俭勤劳的农业伦理来看,李白简直就是个败类。可是在唐朝,侠的流浪性,侠的价值体系慢慢积累起来,成为当时普遍的意识。

说完李白,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其诗作却呈现出与李白截然不同的生命意境。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他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李白展现的是道家的生命哲学,成为一种典范。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圣是儒家学说的概念,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的是人间的事。于是,我们看到杜甫著名的诗篇是《石壕吏》,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用完全客观的视角,十分朴实的诗句,描画出一幕幕兵荒马乱之下底层民间的惨剧。“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惟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原本就家破人亡的家庭,最后连相依为命的老伴都被拆散。杜甫以满怀悲悯的人道主义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人间的疾苦,这是盛世唐朝华美的外表下,不见于正史的另外一面。他自己本人也十分穷困,生活艰难,即便如此,仍然高喊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掷地有声的句子,也让我们不禁感叹,杜甫的大爱实在让人动容。

李白与杜甫是唐诗完全不同的两个面向,并且都走到了各自的极致,且两人也互相欣赏。杜甫没法像李白那么潇洒,所以他最喜欢李白;而李白没法像杜甫那样,关心生活里的各个小事物,所以李白也喜欢杜甫。这里边有种生命的互补。正如作者在书中感叹的那样:“大唐盛世的迷人,不只是李白生命的丰富,更是李白与杜甫一起构成的大丰富。如果没有了李白,历史上很多亮光就没有了,李白让人觉得生命还可以发亮。如果没有了杜甫,也会遗憾得不得了,因为杜甫是照到最角落地方的光。”

到了晚唐,随着昔日繁华的消逝,诗歌所呈现出的意境,也从华美与豪迈,转向了靡丽与幻灭。作者最后选取了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的代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诗句中写尽了,一个大时代行将结束的落寞与眷恋。在讲李商隐的同时,作者引入了晚唐时期的画家周昉,其名作《纨扇仕女图》和《簪花仕女图》,作者认为,那完全是李商隐的诗歌再现。那些画面色彩艳丽,画家大量地使用红色,可那种红色让人感到冷冰冰的,像是死掉了一样。这也是晚唐繁华过后幻灭感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商隐诗作的另一大特点是象征。他的许多诗都命名为《无题》,诗里边没有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有的只是抽象的典故和情绪,是某一种生命片段的状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恐怕每个人都会从这两句诗联想到自己吧。李商隐的诗有许多都关乎私情,在正统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下,李商隐是个异类。而私情说到底,是建立在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基础上的,私情其实就是共情。所以李商隐的诗句才会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传。“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些大家都能脱口而出的句子,描述的正是人人都能心领神会的情感体验。

而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它还有另一大特点是,作者在本书中讲唐诗,讲着讲着偶尔就会跳开去讲生活,讲诗在生活中的登场,讲人生的感慨,然后不自觉地就以诗的形式说了出来。作者曾经说:“诗如果不能够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就好比,某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你一个人喝酒,感觉到生命的孤独与茫然,也许会想起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某个寒冷冬天的清晨,你在地下通道里看到一个乞丐,也许会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都可能是诗进入生活的场景。

作者说:“艺术和文学如果不是在街头,就没有什么意义。”他曾经带领学生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在台中街头,一个建筑工地的围篱上画画,画王维的《辋川图》,一共二十个景和二十首诗。于是,街道上的工地围篱,忽然就变成了古代的《辋川图》。有一次,他走过那段路,有人告诉他说,你们那个时候写的东西,大家每天都去读。他说这里面有他的诡计,如果让学生去读王维,会很难,还没有繁华过,就叫人去哀伤,人家怎么会愿意呢?可是,如果让他们去写去画,就会很开心。这些学生到后来,都还会对这几首诗念念不忘。作者想象,等学生们到了中年,经历了生命的巨大变迁,至少会感叹一句“来者复为谁”,不然,诗有什么用呢?

在书中,作者这样来阐述诗于生活的意义:“诗是在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当生命发生变故的时候,如果能想起这些诗句,会有面对生命的平静,不然就会手足无措。文学与诗,在生命里面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个时刻变成你的心事。”

至此,本书的核心内容就为大家讲到这里,那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唐朝之所以能成为诗的盛世,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学的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需要经过几百年的琢磨,诗,这颗璀璨的明珠,才会在唐朝大放异彩。那从初唐至晚唐,唐诗也经历了从辽阔、豪迈、华美到低回、私情、靡丽的转变,其间涌现出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一些诗人和诗作,李白的恣意浪漫,杜甫的悲悯大爱,李商隐的缠绵深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丽宝藏。最后,作者蒋勋,把诗容纳进日常生活,提醒我们,诗的意义和美好不仅仅停留在纸面,更应该与我们的生命对话。

五哥读书,每天一本好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