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4日,在上海杨浦区的肯德基嫩江餐厅门口,多了一台冰箱。冰箱内放有不少食物。原来,这是上海肯德基在杨浦区殷行街道指导下推出的公益项目——肯德基食物银行。网络上有视频曝出,称有市民在冰箱前哄抢食物的情况。短短几秒食物就被人群一抢而空。视频显示,有多位中老年市民在冰箱门打开后,将里面的食物一抢而空。在此期间,有人被推搡着有些踉跄,差点摔倒在地。期间,没有人员前来维持秩序,此外,还有的食物被挤落,掉在地上,与“珍惜粮食”的宣传背道而驰。

食物银行对于大家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代的食物银行的雏形源于19世纪中叶在爱尔兰出现的 soup kitchens,中文直译叫汤厨房,也有人叫施粥站。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银行于1967年成立,由约翰·范亨格尔(John van Hengel)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立圣玛丽食品银行(St. Mary's Food Bank)。在我国,2014年绿洲食物银行于位于上海浦东峨山路的公益街上,也是全国首家食物银行,并且获得了政府补贴。从各地募集而来的可能被浪费的食物在这里被打包、派送给社区困难家庭及农民工子弟,以倡导“惜食分享”理念,减少食物浪费。这种洋气十足的食物银行再次因为3月4日发生在上海肯德基的食物银行遭哄抢事件在中国遭遇困境。活动方表示,可能是因为居民太过热情,目前已和肯德基沟通采取措施。工作人员会加强维持秩序,后续考虑实行网上预约等方法。

有市民表示,这一模式有助于提高食品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还能为像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在外奔波或者一些有需要的人提供方便,这个想法蛮好的。”也有网友表示, “制度不完善,还是不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有那么一部分爱贪小便宜的人。”“希望有人在旁边指引。”

从国外食品银行的运作模式来看,需要诸多方面的条件。首先需要食品银行需要和制造商及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合作,在获得捐赠时将过剩的食物与最需要的社区相匹配。其次,在装运和储存过程中安全问题。再就是派发给需要的人群。还有就食品银行的任何工作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支援机构,企业和组织,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精准地按时派发食物。总之,新的事物产生需要时间来验证它是否适应市场,每一次尝试和创新虽然颇受争议,但有意义的活动终究会被大家接纳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