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周以来,我国的历代君主在选择继承人往往承袭“立嫡以长”的原则。虽然这种僵化的继承制度不利于明君的选择,却蕴含着一股稳定的力量,用以减少皇子们为皇位而产生的争斗。但到了清朝,由于爱新觉罗一族崛起于边疆,继位体制与内地迥然不同,因此逐渐产生了“任贤”的继位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清朝统治者的不断汉化,深受儒家学说浸淫的满洲君主们逐渐意识到,欲定国本,还是立嫡长子更好,毕竟“稳定压倒一切”。因此从康熙皇帝开始,便一直想立嫡长子为皇帝。康熙皇帝继位后,曾立皇后赫舍里之子——胤礽为太子。但是俩父子经过漫长的磨合,却矛盾重重,最终胤礽被两立两废,康熙不得不立庶出的第四子——胤禛为皇帝。

雍正继位后,确定了秘密立储的原则,而乾隆帝弘历成为这一制度的第一个受益者。乾隆继位后,虽然不断说“秘密立储”制是“鉴古宜今”“神明化裁”的英明决策。但在暗地里,乾隆却一直想立嫡长子为太子。

众所周知,乾隆与发妻——孝贤皇后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因为乾隆一直发誓,要将他俩的儿子立为皇太子。但是可惜的是,嫡出的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相继早夭,而深受打击的孝贤皇后也泪尽而亡。就此乾隆立嫡子的梦想就此化为泡影。

太子为国本,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为了选择继承人,乾隆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最终,乾隆将希望寄托于皇十五子——永琰身上,而永琰的儿子正是我们所熟悉的令妃——魏佳氏,在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她的名字叫魏璎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十九日,乾隆秘密立储,将亲笔谕旨藏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出于秘密起见,乾隆仅将此消息告知了几个军机大学士。由于大臣们确实守口如瓶,因此永琰被立为皇太子的消息,很少有人知晓。。

然而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乾隆对永琰这个儿子,似乎说不上什么宠爱。永琰刚刚被立为储君后,乾隆帝竟然向上天诅咒这个刚满十二岁的太子。

当年,乾隆皇帝在天坛登临祭坛,焚香礼天,他以储君之名默告:

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佑,俾得有成;若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

简单翻译来就是,太子若贤能,希望上天能保佑他长大成人;若不能承担大清的基业,就请上天让他速速夭折,别耽误了国家大事。诚然,国运非常重用,继承人也非常重要,但如此诅咒自己的儿子,未免也太过恶毒了。若干年后,乾隆对嘉庆皇帝揭示了当年的祷言,对此嘉庆是否会感到不寒而栗呢?

正所谓自古帝王皆无情,与皇权相比,父子亲情什么都不是。自古以来,父子相残的故事便不断发生。太子,是天下第二尊贵的“职业”。但同时也是,天下最危险的职业。作为太子,既不能太无能,也不能太有能力。若太无能,皇帝会认为太子不能担负天下的重担;若太有能力,又容易架空自己,威胁自己的第一生命以及第二生命(权力)。

自乾隆继位以来,便向上天立下一个约定,那就是在其在位60年之后禅让皇位,以示自己对皇祖考——康熙的尊重。作为一个空前绝后的独裁者,当乾隆想到太子永琰有朝一日会从自己手中接过皇位,自然会感到如同切肤一般的剧痛。在向上天祷告时,乾隆以江山社稷为掩饰,不经意间显示了自己对永琰的敌视。说是担心大清江山,还不如说是害怕永琰夺走了自己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对永琰非常苛刻,甚至连英国使节都看得出来。就如马戛尔尼所说:“皇帝对自己儿子的爱护还比不上对和珅的宠。”在和珅和乾隆的联合威逼之下,未来的嘉庆皇帝过着相当痛苦的日子,时刻都有可能被废黜。不过好在永琰低调做人,赢得了乾隆皇帝的赞许,最终等到了乾隆禅让的那一天。

但在当天,有趣的事情却发生了。按照惯例,85岁的老皇帝应该将刻有“皇帝之宝”的玉玺交给嘉庆。但在交接途中,乾隆的手牢牢握着玉玺,停在了半空。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这执掌天下的权柄,乾隆哪舍得授予别人啊!但是最终,乾隆还是在一片万岁声中,将玉玺交给了嘉庆帝。从此,大清帝国的年号由“乾隆”,变成了“嘉庆”,群臣们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