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很少的,而朱高炽只当10个月的皇帝,他的庙号却叫做“仁宗”。朱高炽仅仅只当了10个年月的皇帝,似乎也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他何德何能,为什么他的庙号,就可以叫“仁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炽)

咱们首先来谈谈,为什么在古代历史上“仁宗”很少?

“仁”字在古代社会,是对君王的第一要求。所有的太子,当他们在受教育的时候,他们的帝王都会告诉他们,君王必须要“仁”,只有仁,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但是,等到太子当了君王以后,真正按照“仁”这个字来治理天下的,却非常少。为什么按照“仁”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君王非常少呢?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字,它与皇权是相抵触的。这个字要求的是一种分享,一种权力的分享,一种物质的分享,一种荣誉的分享。

皇帝要实施“仁”,那就应该尽量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尽量采纳大臣们好的建议。而一旦听从大臣们的意见,也意味着一种权力的分享。

皇帝要实施“仁”,就应该尽量多地把物质分享出去,赏赐给大臣,赏赐给天下的老百姓。但是当把这些东西赏赐出去以后,皇帝的财富自然就变少了,它能够享受的物资就不多了。

皇帝要实施“仁”,他就要礼贤下士,就要关心老百姓。这也就是抬高大臣和老百姓地位的做法。而抬高他们地位的同时,皇帝的地位,就不再那么尊崇了。

而皇权又是一种趋向于独裁的,极为自私的权力。皇权要求皇帝应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应该有至高无上的物资享受,应该有至高无上的阶级地位。由此可见,皇权和仁政,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明朝官员)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却一直提倡,皇帝要实施仁政呢?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皇权的独裁,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给皇权降降温,独裁将变得愈发不可收拾。这种愈发不可收拾,自然就会引发天下大乱。二是实施仁政,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宣传。通过宣传皇帝讲仁政,让老百姓甘心屈服于皇帝的统治,不再造反。其实,本来皇帝获得的那些权力、物资和荣誉,都是老百姓给的。但是,事情要往相反的方向引导,要让老百姓觉得,不是皇帝给他们的,恰恰是他们给皇帝的,是皇恩浩荡,这就是古代宣扬仁政的目的。

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皇帝要实施仁政,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个皇帝在他当皇帝期间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这种对权力的分享状态,是很难实现的。

明仁宗之所以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被叫做“仁宗”,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明仁宗当的时间很短,成就了他。如果明仁宗当的时间太长,他能不能够一直坚持仁政?那是非常难说的。

在古代皇帝中,李世民是把仁政坚持得比较久的一个皇帝。但是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也不愿意再实施仁政了,他也有些贪玩享乐了。原因就在于,李世民当皇帝的时间太长了的缘故。所以说,明仁宗当的时间很短,是他生命的不幸,但却是他政治生命的万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

当然了,明仁宗之所以被称为“仁宗”,也不能够简单就说,这是因为他当皇帝的时间比较短的缘故。事实上,明仁宗是一个一以贯之实施“仁”的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一直以仁爱著称。他的仁爱。甚至使得他的父亲朱棣都有些不喜欢他,觉得他这种做法,很难把皇位坐稳,所以一度想废黜他的太子之位。而他的弟弟朱高煦也因此蠢蠢欲动,觉得这个皇位,应该是自己的,多次试图下手夺取皇位。

所有这一切,大臣们都看得很清楚,都觉得这是仁宗的“仁”。

另外,明仁宗在当了皇帝以后,虽然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做了一个拨乱反正的事情。也就是矫正了朱棣当皇帝期间,做出的许多维护中央集权的政策。

明仁宗矫正朱棣的做法,事实上也就是适当把一些权力下放给大臣们。而这一点,也使得大臣们欣喜若狂,觉得明仁宗是非常仁爱的。

总之,明仁宗之所以被称为仁宗,既与他当皇帝的时间太短有关,同时与他从太子当皇帝一以贯之的做法有关,还与他与前面的皇帝朱棣的对比有关。正是因为如此,大臣们才给明仁宗上了这样的庙号。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