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春秋《礼记》
从古至今,病魔与寿命几乎都息息相关
。古人医术有限,那时候没有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往往一个简单的伤寒就能让病人致死,所以那时的平均寿命仅在30岁左右,大量的人口都在童年夭折,这一数字直到建国初期也才增加到35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7岁,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超过大部分国家。足以体现出现在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度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重视。
但是尽管如此,
到了老年时期,人们往往疾病缠身,会有很多需要忌口的东西
。比如糖尿病的病人对糖的摄入要严格控制,三高病人对于油脂和肥肉的要基本杜绝。平时生活中家庭成员也会对有特殊疾病的人在饮食上特殊对待,但
有这样一位大学教授,明知道年岁已高的老母亲患病,大夫叮嘱不能吃肉,身为儿子却悄悄嘱咐妻子,做饭时放一点肉
,这是怎么回事?
傅斯年的生平
傅斯年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举人家庭,先祖曾是清朝状元
。在这种文化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斯年也很喜欢读书,
17
岁就考入清华大学预科。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
在几所欧洲顶尖名校之间辗转求学,学习的学科也极为广泛,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语言学等都在他的研究学习范围内,成为不可多得的
文理兼修人才。
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担任文学和史学两个专业的主任,还创立了语言历史研究所,担任所长。
之后辗转在北大、台大等名校任教,在此期间他筹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我国近代学术事业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语言历史研究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个个都是学术界叫得上名字的中流砥柱。
并且在成立研究所后,整理存档了大量的古籍经卷,还曾力挽狂澜拯救下一大批要被送去造纸厂的清朝国库档案。看到这里,有人就疑惑了,科学成就如此之高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一定的医学常识,怎么还会纵容患病的母亲吃肉呢?接着往下看就明白了。
对母亲的爱戴
傅斯年虽然很爱读书,但父亲在他
9
岁那年就去世了,整个家庭的支柱就变成了他的母亲李氏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要撑起一个家并不容易,微薄的收入也只够日常开支。
为了能让儿子继续学习,李氏四处求人借钱,才一步步把傅斯年供养出来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傅斯年自己有收入为止。在这种背景下,
傅斯年成年后对母亲极其爱戴。
年轻时母亲给他包办了一场婚姻,虽然经过新浪潮的洗礼,他已经摆脱了封建思想,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也没有拒绝,与大字不识一个的丁氏结婚。傅斯年结婚后,与丁氏的矛盾日渐增多,两人的思想阶层不在一个层次,以至于实在无法调和,两人选择分手。
38岁那年,傅斯年开始追求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余大彩,两人共同语言很多,不久就相爱结婚,婚后傅斯年就把年老的母亲接到身边。
母亲的无理要求
来到儿子身边的
李氏依旧保持着吃肥肉的生活习惯,但因为高血压等病症,医生下了医嘱一定要少吃这些东西
,身为
儿媳的俞大彩深知肥肉对高血压、高血脂的危害,于是每日三餐都做的十分清淡
。可是李氏觉得自己苦了一辈子,现在生活好了,吃点荤腥都要限量,实在是不能忍受。但儿媳妇这么乖巧,自己也不好发脾气说教,只能
给儿子发脾气说自己想多吃点肥肉
,每天粗茶淡饭像是回到了以前一样。
作为儿子的傅斯年深知母亲的辛苦
,从小苦到老,自己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成就,能让她过上好日子,却因为病症不能享用美食,
索性私下告诉妻子,以后做饭就给老人家放点肉,让她高兴一些
。不然这样每天动怒,对身体更加不好,过得也并不幸福。
老太太饭菜里有了荤腥之后,心情果然变好了,很少再动怒。
结语
对于傅斯年的做法,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老年人的健康更重要,遵守医嘱才能活得更长久。有些人则认为,活在世上不就为了开心吗,整天动怒活得也不如意,而且老年人寿命不多,更应该多多享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至少在傅斯年的照顾下,李氏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参考资料:《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