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3月5日讯走进青岛市重庆南路69号“青岛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各车间里的工人都在案台上默不作声地做着粘糊信封、给礼品袋穿手提绳的工作,干活的都是有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残疾人,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57岁,有的智力发育程度仅仅在5至10岁之间。 2014年至今,崔永兰已帮助66名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员实现就业梦想,为36名重度残疾人员办理了日间托管,使这些特殊人员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崔永兰被评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

崔永兰在工作中 来源:春雨

当年,崔永兰在青岛的一家彩印公司担任车间主任,然而,谁也没想到,车间里飞速运转的机器突然发生故障,她的左手被机器卷入,不幸失去了左手手指。

“想到自己曾努力打拼的事业一下子成了眼前的灾难,着实无法接受,那段时间,我天天以泪洗面,不敢见人。”这次不幸让崔永兰彻底失去了自信,无论面对家人还是面对朋友,她都选择了逃避,无论春夏秋冬,她都戴着手套。

幸运的是,在亲友的鼓励和安慰下,崔永兰的心态慢慢有了好转。朋友送来了霍金、张海迪的书,这些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让崔永兰深有感触。

因为受伤的缘故,正常的工作无法继续做了,但她并不甘于被这飞来横祸击垮。崔永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依靠自己掌握的技能自主创业。买机器、租房子、接业务、没日没夜地加班……初创的青岛利来印务有限公司生意红红火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崔永兰逐渐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正因自己曾有过这些不幸的经历,所以更懂得残疾人家庭的不易。”崔永兰说,她在招聘员工时,专门设置了残疾人岗位,通过青岛市妇联、残联和市北区残联举办的招聘会,吸纳有就业意向的残疾人来工作。并成立了“青岛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她依据国家对智力障碍残疾人划分的级别标准以及他们的实际适应能力,对招聘的人员“量身定岗”,按智力情况安排工作,她安排二级智障人给纸提袋穿绳,安排三级智障人折纸袋,安排四级智障人给纸袋刷浆糊,这些看似极简单的手工操作,对智障残疾人来说就像是在爬一座大山,往往是讲了无数遍,智障人依然记不住,真操作起来就更是一塌糊涂,崔永兰专门组织了几个有耐心、有亲和力的老师,手把手地“单兵教练”。

“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招收的智障学员越来越多。“孩子们来这里学习不用交学费,中心给员工缴纳社保,中午管吃,还根据每个孩子的劳动能力,按月给孩子们发工资。最近一直在联系准备帮助孩子们开微店,帮助部分有能力的孩子有机会自主创业。”崔永兰说,“除了能让这些残疾人有工作,有收入,其实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自己活在世上的人生价值,让他们能走入社会,能与其他人交流。

七年里,崔永兰独创了《三合一工作法》,就是把智障人员的教育、活动和褒奖三者紧密结合,使智障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高技能,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感,通过对智障残疾人员的表彰、奖励,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尊严。

33岁的智障青年小董,过去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父母总感觉这是孩子的一种病态,遇事也总是让着他,久而久之家里管得少了,他就在大街上四处流浪。到了“春雨中心”,他学会了基本的生产技能,还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只要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春雨”就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受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组邀请,小董还参加了现场录制,他对崔永兰和“春雨中心”的感激之情和他通顺流畅的思想表达,令主持人和台下观众感到十分惊奇,几乎看不出是一个智力障碍残疾人在说话。

在与学员的接触中,崔永兰感受到有这些适婚年龄的人难觅真爱,和几位有婚介经验的志愿者交流后,崔永兰在近期筹备了首场残疾人相亲会,帮助了近百位残疾人拓展了“朋友圈”,为他们寻觅知音搭建了“桥梁”,还为两对青年举行了集体婚礼。

崔永兰经常带学员参加志愿公益活动:制作工艺品参加慈善义卖,将善款捐赠给更困难的群体;看望肢体残疾人、养老院老人和失聪儿童;参加义务劳动,美化城市环境;参加爱心“义剪”活动,协助理发师给环卫工人理发……近两年,崔永兰带着学员参加了近百次志愿公益。

崔永兰将“春雨”洒向更多的角落,滋润了众多干涸晦暗的心田。在她的影响下,爱心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各级妇联、残联组织,已有1000多位爱心人士经常到“春雨之家”的志愿行动中:青岛的爱心企业家们相继联系崔永兰,将近千份包装盒的订单任务交给春雨就业中心的残疾学员来做;青岛的民间文艺家、手工艺家、书法家、画家纷纷走进春雨中心,手把手教残疾学员练字、画画、做手工;更多的爱心志愿者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和春雨中心的残疾学员们一起,参加慈善义卖、探望孤老…… 通讯员 修江敏 信网首席记者 于晓

信网 编辑: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