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承认,我读《活着》的时候,眼泪流得稀里哗啦的,我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把书给读完了。

小说不难读,很通俗,而且文字我很喜欢,余华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用了一种看似轻松,幽默,诙谐的口吻来描述。

我觉得这种笔调与故事本身的惨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故事确实是很悲惨的,余华很“残忍”,非要把一个人往绝路上写,我想这样做肯定是有目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着》剧照 福贵

这本书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好是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80年代左右。

故事跨越了大概八九十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对每一个经历过社会动荡,岁月浮沉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所以,这段故事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况且,它又是个悲剧,它把人的黑暗面,那些每个人心底不愿触碰的东西扒开来给你看,这种感觉是触怒惊心的。

因此,这样的故事可能在当时的中国并不能进入主流,但是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有悲剧,只有惨,只有苦难,才能泛起一个人心底最真实的自我,使得一个人去反省他自己。

你想想,当你生活优渥,啥都不缺的时候,人很容易麻痹的,变得贪婪,懒惰,连思考都不愿意。

那么,也可以理解,这部作品在国外拿了那么多大奖,也是显而易见的。

余华

2.

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

虽然小说的背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但又比较特殊的阶段,但是它没有直接去描述环境,也没有任何的褒贬之意,它只是在讲述大环境之下小人物的生存故事。

所以,这也是它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之一,普通人的故事才更能够触动普通人的心。

那么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福贵,他本是一个富家少爷,但是他贪迷赌博,把家产全部输光了。

于是,他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少爷沦落为穷酸卑微的农民。

他的父亲被他气坏了,不久以后撒手人寰,他带着他的老母亲,妻子和儿女开启了艰难的下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着》剧照

最后,他的母亲走了,妻子也走了,他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给县长的老婆献血,结果把命给献没了,他的女儿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了,他的女婿在工地干活出了事故,他后来唯一的外孙吃豆子吃撑给吃死了。

只留下孤苦伶仃的福贵,带着他的老牛,咀嚼着夕阳下的一丝余光。

没有了亲人牵挂的福贵,反而坦然了,平和了,也没有了往日的锐气和韶光,如今的他只是一个快入土的老人,仅此而已。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余华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给人留一点希望,比如他可以让小孙子留着,陪福贵一起度过余生。

就像读《祥林嫂》时,我一直觉得为什么鲁迅先生不能给祥林嫂留条活路呢?

她被人卖过,死了丈夫,唯一的儿子也被山里的狼吃掉了,村里的人都看不起她,她的痛苦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同情,难道就不能给她留一点温存吗?

这种悲中带“喜”的故事不是更容易给人希望吗?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时代,确实黑暗,人能生存下来,就已经不容易。

又或许,小说本身不在故事的表现,而是在指向生命的意义。

《活着》剧照 家珍

3.

余华他和当时同个时代的作家不太一样,比如像贾平凹,路遥等,本身出身穷苦家庭,那段苦难的记忆对他们来说刻骨铭心,他们的文字里,故事里就会自然而然的代入这种感觉。

但是,余华是个职业小说家。

他出生六十年代的杭州,原来是个牙医,我想按照他那时的生活条件,他本来的日子不至于太糟糕的。

他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的,那么,他一定会把他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带进故事里面去。

《活着》这个故事,或许就是他在思索,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他自己在序言中也是这么说的,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那么在《活着》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主要反映了这么两个点。

《活着》剧照

第一,生活的无常。

小说中有这么两个细节最能够体现。

一个情节是,福贵原来是地主家的儿子,他与龙二赌博的时候,龙二作弊把他家的田地全部赢走了,结果,龙二反而成了地主爷。

可是谁知道,他这地主爷当了没几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原因,他这“地主爷”反而被端了。

他临死之前对着福贵说,福贵啊,我是替你去死的。

确实,因为他的土地是从福贵手里赢去的,可谁又能料到这一天。

还有一个情节是,福贵曾经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他在打仗的路途上碰到了一个叫春生的年轻人。

后来,春生不知怎么的,当上了县长,福贵的儿子就是给春生的老婆献的血献多了,结果一命呜呼。

可是后来,国家又经历了一次政治的洗礼,春生被人斗争,像他这样从死人堆里逃出来,又爬到事业顶峰的人,结果却熬不下去自杀了。这也是极大的讽刺。

福贵就不用说了,他本身的身份转变,命运转变,就是极具戏剧性的。

所以,人在这个大环境,大历史背景之下是很渺小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去控制,去阻止。

当一个浪涛打来的时候,每个人也只能被背后的力量推着往前走,直到时间把每个人吞噬,消灭,再无踪影。

那么第二,小说中也描绘了各色各样的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

在那时如此恶劣,如此惨淡的环境之下,家珍也一直以坚强,善良,贤惠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她从未被困难打倒,也从未放弃过生活,也从未蹉跎过岁月。

从始至终,她都热爱着这个家,对这个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着》剧照 家珍

福贵年轻的时候赌博,家珍到赌场去,跪下来求他回去,被福贵一脚踢飞。家珍丝毫没有怨言,始终对福贵不离不弃。

后来,一家人困难之时,家里实在是连一粒米都拿不出来了,家珍拖着病体,跑到自己的老父亲家讨来了一把米,渡过了难关。

即便是家珍知道自己得了软骨病,治不好了,她也没有向命运屈服,却始终以自己的力量对抗命运。

家珍的品质着实可贵,这样的家珍也是接近理想的,接近完美的。

或许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总会有这样的人出现,给仍在苦难中的人们一种希望,一种活下去的勇气。

当然,我也不想把它变成鸡汤,我知道人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各人有各人不同的选择,即便家珍做得不够好,也不能怪她,这很正常。

《活着》剧照

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够像圣人一样活着,很难。

就像司马迁笔下《史记》中的许多人物,他们身上就有些极其可贵的品质,比如信陵君贤而下士,他不是做表面功夫,他是真的愿意去真心对待有才贤的人,即使他们住在穷乡僻壤,他也一样会亲自去请,去和他们做朋友。

有美好品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稀缺的。

所以,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家珍就是整个故事中的一抹光,一抹最有亮彩的光。

这就是我理解的《活着》,可能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但我所思考的就是这么多。

那就写这么多吧,它就是一个故事而已,就是这样,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生活还是要靠我们去努力的,有希望,有计划地活着。

意义这种事,很难探讨的,每个人都说不清楚,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