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先降后升,工业增加值实现小幅增长,工业投资降幅逐月收窄但仍在下滑,工业企业利润小幅反弹,出口韧性略超预期。展望2021年,赛迪智库认为,全球经济复苏有望加快但仍充满不确定性,我国工业经济将逐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工业投资将触底反弹,工业出口将稳步复苏,工业企业效益会显著改善。但仍需要密切关注可能会影响工业经济复苏步伐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需求恢复滞后、供应链断供风险较大、工业企业经营 风险较高等。建议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发挥财税导向作用,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更好服务工业经济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一、对2021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加快但仍充满不确定性,中美经贸摩擦有望阶段性缓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预计我国对外贸易将稳步回升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受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全球经济正经历2009年以来的最严重危机,5月份主要国家"带疫解封"重启经济之后,全球经济有所恢复但进程非常缓慢。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将加快复苏但仍充满不确定性。一是世界卫生组织预判明年初新冠疫苗将投入使用,全球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经济复苏步伐将加快。据IMF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2%。但考虑到疫苗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复苏仍然充满不确定。二是新一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协调性可能会加强,短期内预计不会调降或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但有望推行多边贸易政策,政策的可预见性将有所提高,中美贸易摩擦有望阶段性缓和。三是区域合作将继续深化,RCEP落地实施后,区域内将实现90%以上的货物贸易零关税,有效促进区域间货物、服务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综合看,我国对外贸易有望稳步回升,考虑到低基数效应,预计2021年我国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将增长2%—6%。

(二)经济发展新动能将继续增强,带动工业经济逐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

2020年,我国工业经济先降后升。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但较1—2月回升15.3个百分点;从月度增速看,4月份以来一直平稳回升,最近三个月增速稳定在5.5%—7.0%区间。展望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将逐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加速壮大,将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增长极。其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此外,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也将逐步释放,为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增长空间。综合看,我国工业经济将逐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考虑到今年的低基数效应,预计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6.5%—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将全面铺开,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将有助于工业投资触底反弹

2020年,我国工业投资降幅逐月收窄但仍在下滑。1—10月,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下降2.2%和5.3%,降幅较1—2月收窄超过2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回落5.7个和7.9个百分点,恢复慢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展望2021年,我国工业投资有望触底反弹。首先,"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将全面铺开。明年是"十四五"和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开局之年,各地都在抓紧谋划和储备重大产业项目,这将带动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其次,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将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前三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0.5%,增速较上年末大幅提高15.7个百分点,这将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有助于继续扩大投资。此外,外资企业坚定看好我国市场,在今年全球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1—10月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9%,且主要投向高技术领域。预计2021年工业投资将触底回升,全年增长7%——9%。

(四)需求加快复苏,工业品价格回升,稳定市场主体政策继续发力,将带动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改善

2020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探底回升。1—10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7%,增速自2019年以来首次转正,较上年同期回升3.6个百分点。展望2021年,我国工业企业效益有望大幅回升。一是生产加快复苏,有助于改善企业效益。全球经济恢复,带动我国出口行业稳步复苏,国内工业生产加快,带动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从而改善企业效益。二是随着需求企稳回暖,石油、有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渐回升,推动工业品价格持续回升,PPI有望实现正增长,进而助推企业收入和利润增加。三是为应对疫情出台的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中小企业促进政策等对稳定市场主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年将继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预计2021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将显著回升,全年增长8%—12%。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需求恢复滞后,将削弱工业经济反弹动力

受疫情冲击,国内需求恢复滞后于供给。从供给侧看,我国工业增加值在主要工业经济指标里面率先实现累计增长,当前已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从需求侧看,1—10月,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收窄但尚未转正,分别同比下降2.2%、2.2%、5.9%。出口方面,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叠加中美"战略竞争"仍将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准点,我国出口复苏走势仍存不确定性。投资方面,在财政和金融对制造业中长期投资给予巨大支持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恢复依然乏力,企业对投资和生产的预期仍未大幅改善。消费方面,1—10月,我国汽车、石油及制品、房地产相关消费品、纺织服装等主要消费品零售额仍同比下滑,短期内难以大幅提振。此外,10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已连续八个月低于生产指数,需求恢复仍不及供给。未来一段时间,如果需求不能充分释放,工业生产将会受到制约,经济恢复动力将逐步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供应链断供风险较大,恐扰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对华高技术产品施以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和技术封锁。截至今年10月份,美国共将 287家中国公司及机构列入"实体清单",以限制美对我高技术领域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出口。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下降14.7%,降幅较上年同期扩大5.9个百分点。其中,航天、生物技术、光电领域高科技产品出口降幅最大,分别达到65%、29%和21%,信息及通讯产品出口也下降6.3%;电子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长,但增速较上年同期也有所回落。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但在我国产业对国际供应链过度依赖,同时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理措施不断加严且逐渐滥用的情况下,国内部分重点产业供应链断供风险有增无减,不利于我国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三)工业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影响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

今年1—10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实现小幅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都同比下降0.6%,表明利润改善一定程度上是由成本下降带来的,收入仍未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利润仍大幅下滑。1—10月,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34.5%,降幅甚至较今年1—2月还扩大13.4个百分点,呈进一步恶化态势;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钢铁等原材料行业利润均两位数下滑。能源和原材料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企业效益持续恶化可能会加剧整个工业行业的经营风险。更需关注的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影响较大,自身修复更为艰难。今年11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2.1%,连续五个月高于51%,但小型制造企业PMI在荣枯线上下波动,11月份虽然达到50.1%,但能否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仍值得关注。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仍然较大,如果销售市场不能有效恢复,经营收入没有明显改观,企业效益恐难有实质性改善,进而严重影响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深入推动"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电力价格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独立、基于绩效的激励性输电和配电价格体系。二是放开成品油以及天然气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推动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收费分类施策,逐步实现价格市场化。三是推动能源、铁路、电信、公共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创造更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

(二)发挥财税导向作用,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

一是聚焦关键卡脖子领域,加大资金支持。整合现有资金,围绕关键"卡脖子"领域,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点围绕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技术,解决一批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关键共性问题。二是继续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逐步推动增值税税率三档并两档改革,适时下调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择机下调企业所得税;加快税收体制改革,提高直接税比重,从税收体系上解决企业税负问题。

(三)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更好服务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培育和壮大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市场主体,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抵质押品范围,探索设备、无形资产、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适当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的覆盖范围,减轻企业转贷压力和转贷成本。三是推动资本市场注册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一是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细分"两高一资"产品分类,提高新材料等产品出口退税率,鼓励新材料产业出口。二是推动RCEP协定尽快实施,加快推动中日韩等自贸协定谈判进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融合。三是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利用"自贸区""自贸港"等政策契机,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来源丨赛迪智库

编辑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