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属于特定的时代,而随着拥有的变化,以及事物的无常,使人们的关注点很容易关注在外界,只不过越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外界时,会发现混到最后发现一个朋友也没有。

无疑,这并不是聪明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选择,而聪明人从来不会做这三件事,分别是:思维固化、追求表面上的好看、行动力不足。

在很多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会发现越是认知只停留在固有的基础时,越容易产生只关注自己在意的那部分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说,关系好或坏只不过是个人认知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而我们对于问题的认知路径和反应模式,往往会变成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障碍。

就好比一条很牢固的轨道,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和不接受,而这些无疑会产生一种固步自封的自我设限。

比如说在我们产生焦虑、敏感、害怕或纠结之时,总是会选择停留在老路,而不去关注新的事物,这就导致因为固化的思维,而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

拿小鱼来说,有一个朋友邀请她一起开了个小店,尽管小鱼有点不是特别情愿,但碍于面子只好答应了,然而成了合伙之后,才发现原来这种模式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这时候小鱼又不好意思去拒绝朋友,只不过内心却很纠结,在这种又不向前一步,又不说明的情况下,不仅小鱼很丧气,而且朋友也很尴尬,到僵持之下,后来朋友也没得做了。

实际上,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与其大家都不挑明,各自难受,倒不如跳出思维固化的误区,说不定说开了,就突破尴尬和两人的认知偏差了。

和小鱼的思维类似的,很多是停留在表面“努力学习和持续进步”的阶段。更直白地说许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成长,给自己制定了很多“饱满”的学习计划。

比如说一年要读多少书,要结交多少朋友?要听多少的讲座和课程?总之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满。

然而很多人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好看”,完全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为了打卡而学习,甚至为了表面的“好看”,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究竟有没有让自己提升,有没有将一箩筐的道理真正用到能力提升上,就不得而知了。还有些人交了很多的“好朋友”,一聚会,一玩的时候,都成群结队出现了,而等到需要帮助或出钱出力时,这些朋友都一齐消失。

而这些关系也好,学习也罢,仅仅只是出于“气态”方面,当然这只是形象的说法,不过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气态。所谓气态是指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层面;

比如说只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但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液态。而液态是能够将人、事、物与具体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却缺少了灵活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会做的层面;

第三,固态。液态是指不仅懂得道理,而且会做,并且能在懂和不懂之间产生相应的关联;

这三种层面是在李书玲的《心智成长》中提到的学习三个步骤,而关于学习的底层步骤跟人际关系、学习效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尽管展示的细节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共性是相通的。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知道就能做到,而只有做到,才有可能真正知道。

只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处于知易行难之间,因为想要解决问题,想要做聪明人,只有懂更多的道理才行。然而扎心的是通常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道理懂了很多,但在做具体的事上还是做不到,或者在行动时就把道理抛于脑后;

第二种情况是,想做的时候,不懂相应的道理,或是能力无法匹配。

这时候即便是再用力,再努力,无论是好朋友也好,或是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好,都无法匹配成型。

这就出现了道理懂了很多,人际关系也能想得很明白,偏偏在实践中却无法贯彻。

在《心智成长》中作者认为,所有的知道都要经过各种情况下的“真正做到”来反复验证,这才算真正的懂得,也算是真的知道。

而当一个人,总是渴望友情、爱情以及美满幸福,却忽略了自身的成长之时,就会发现混到最后,连朋友都远离了,这时候脆弱的人就会越来越敏感,而且容易沉溺。

而真正的聪明人,则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别人身上,更不会因为“迎合”就忘了自身的成长。

对于聪明人来说,他们会时刻将情商、能力与智商进行调配,而混得不好的人不意味着情商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别人都在成长和追求进步时,而个人还停留在原地,自然与朋友的差距越来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实的朋友关系中,如果没有办法持续为对方提供“互惠互利”的关系,就很有可能越来越疏远,最终会发现所有的朋友都离去,只剩下委屈的自己。

这种委屈看起来有点“世态炎凉”,但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如果能力没有办法持续提升,也就意味着再好的朋友终究会逐渐走散。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持续拥有朋友,最主要的是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伴随着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心力的增强,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而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个人才会越混越好。

今日话题:你认为越混越没朋友的人,都有哪些原因?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