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涡阳的张先生因送孤寡老人取暖器遭对方辱骂,引发热议。张先生介绍,今年冬天老人哭诉嫌冷,自己便在网上募集近700元的善款,征得同意后为其购买了取暖器。

“她两个月花了500多元的电费,嫌贵,一见我就骂,要我把取暖器退掉,给她钱,然后将她花的电费也补上。”张先生非常无奈,只能躲着老人,但张先生表示,这并不能阻碍他继续做好事,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还会伸手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如果不是捐取暖器,我也不会花这么多电费

安徽涡阳星园街道乐行佳苑小区的张先生最近遇到一件烦心事。张先生介绍,自己楼下居住的是一名年近七旬的孤寡老人,靠每月1000元的五保户金生活。

今年冬天,老人当着张先生的面哭诉自己说家里太冷,每天冻得瑟瑟发抖。张先生不忍心看着老人挨冻,于是将老人的困境发到某直播平台和自己的朋友圈,引起网友的关注,为其捐款700元。

事后,张先生按照老人的意愿,花了428元为她购买了一台取暖器,给其取暖。未料老人用了两个月后,花了约500元电费,为此老人非常气愤,天天坐在楼下怒骂张先生。持续一个多星期。

“她说如果不是我捐了这个取暖器,她就不会花那么多电费,她要求我将取暖器退掉,给她钱,然后将她花的电费也给了。”

张先生表示,现在老人只要看到自己下楼,对方就跺脚大骂,还向他扔板凳,为此张先生也非常无奈,也不能跟老人计较,每次只能躲着老人走。一些邻居实在看不过去,也替张先生感到委屈。

小伙: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伸手帮助

“自从搬进这个小区两年来,看到这个老人困难,经常给她送吃的,给她买鞋买衣服,还帮她洗衣服,没有想到落到这个结果。”张先生苦笑着,有些难过。

现如今,张先生现在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尽管生活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做好事,张先生表示,自己做公益很多年,他说自己过去曾经看到网上一些人做好事扶老人被老人讹上还不相信,这回轮到自己他才切身体会到其中的酸楚,“但老人的辱骂并不能阻碍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还会伸手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如今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拥有“邻里之情”,像张先生这样主动帮忙筹款解决问的,已属罕见。如果以后都变成“不做没人骂,做了有一点不对还要被人骂”,那谁还敢做好事?

一些事件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郑州两少年扶老人反遭讹事件中,老人也再次发出灵魂拷问:“没关系,为什么要扶我起来,送医院呢?”这也让“扶不扶”“帮不帮”的这根刺,再次刺痛了我们的心。

近年来,扶老人被讹事件屡见报端,每一次都会成为舆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这也反映了公众对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但不管怎样,“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一片赤诚日月可鉴”的性本善理念仍是社会主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关心和救助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既是社会主义各界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不容丢失的品德。

谈“老”色变的背后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迈向老龄化,人们对老人的态度也从原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变成了谈“老”色变。于是社会上开始流行“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调侃。

洛阳一群跳广场舞的老人为争篮球场对年轻小伙大打出手;高考期间四川自贡广场舞大妈为跳舞不听劝阻与民警发生冲突;高铁上一个磕瓜子的老人不听列车员劝阻把瓜子故意抛洒在整节车厢上……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不可否认,有些老人的行为的确让人不齿,可是哪个群体中没有坏人?做错事的只是个别人,怎么能将个别人的错误行为拿去判断一个群体的形象?这未免显得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每当老人的负面新闻一出,各类媒体便开始铺天盖地的潮涌式报道,将中国的老年人标签化、妖魔化,而背负骂名的老人们,因为在网络上的缺席,缺乏舆论话语权,无法为自己辩解,这是形成“谈老色变”舆论环境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都终将会成为一名老人。老人们哺育了今天对自己口诛笔伐的年轻人,而今天舌战群雄的年轻人也终将成为这场舆论硝烟中的下一个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将来我们自己。

以上综合中国网三农、央视网新闻、荆楚新闻、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