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2月25日,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首倡地、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与全国一道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历史,全州上下欢欣鼓舞、备感振奋。特别是全部脱贫的65.5万贫困群众、1100个出列贫困村、8个摘帽贫困县,深感党恩之浩荡、奋斗之艰辛、成果之荣耀。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致敬过往,开启未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翻开湘西史册,与贫困斗争一直贯穿古今。旧时的湘西偏处一隅、闭塞落后,贫困的梦魇一直如影随形困扰着各族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湘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通过大力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湘西州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堡垒被逐个攻克。历经8年冲刺攻坚,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千百年夙愿终于在我们手中实现,能参与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伟业,能参与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乃人生之大幸,我们何其光荣,何其自豪!

湘西州摆脱贫困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意义非凡,而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在脱贫攻坚亟需拿出攻克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良方之际,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与十八洞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讨论脱贫发展出路,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指引,为解决长期以来未破解的脱贫攻坚深层次矛盾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书写消除千百年来绝对贫困伟大奇迹的崭新篇章就此铺开,也让十八洞村、湘西州自此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出发地,成为人类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勉励着湘西州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着广大贫困群众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州上下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得以调动、创造力得以释放,呈现出意气风发、决战贫困的全新态势。

这几年,精准扶贫的阳光照进了湘西州的每一个村寨、每一个角落,我州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十八洞村、菖蒲塘村还成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脱贫成效亘古未有。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重要指示,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重要论述与湘西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探索形成了脱贫攻坚“五个始终”的好做法,即始终牢记殷切嘱托,坚定必胜信心;始终强化党的领导,压实四级责任;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实施“十项工程”;始终突出精准发力,促进“五个结合”;始终注重脱贫质量,做到“四防两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用8年时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湘西州从贫困落后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开创了湘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谱写出湘西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以显著成效彰显了政治忠诚度、工作执行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虽没有炮火硝烟、枪林弹雨,但决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胜利的。我们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集中精锐力量攻坚克难,派出1740个工作队入驻贫困村、6万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广大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下好绣花功夫”落实驻村帮扶一月一走访、问题一月一清零、情况一月一报告“三个一”制度,开展脱贫攻坚以户清零、以村清零、以事清零“三大清零”行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推行结对帮扶“六查六看”工作法,确保稳定脱贫。各级党员干部任劳任怨,很多同志为了把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落到实处,爬山涉水、披星戴月,以硬起头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的狠劲,奔忙于一个个扶贫项目,张罗着一项项脱贫产业,办成了一件件民生实事,连通起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汗水洒在了贫困村,把真情留给了贫困户,贫困村面貌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群众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大家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他们挪穷窝、拔穷根的贴心人。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脱贫攻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组织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衔接各方资源实施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销售滞销产品;用好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对已脱贫户、未脱贫户、边缘户及特殊困难群体和贫困村开展“回头看”,查短板、找不足,严把脱贫质量关……我们用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以优异成绩巩固了脱贫成果,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用赤胆忠心书写了湘西州脱贫攻坚精彩答卷,为全国脱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10多名同志作为全国先进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我们不能忘记,一些扶贫干部因任务重、压力大病倒在工作第一线,有的没能等到胜利就把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英雄榜上围上黑框的名字——向纹、龙俊,他们的芳华因信仰而璀璨、生命因炽热而永恒。

涓滴成海,众木成林。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社会,从城市到乡村,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到湘西州,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扶贫济困。特别是国家农业部党员干部30多年接力帮扶,长沙、湘潭、岳阳、衡阳、常德、株州省辖六市真情帮扶我州20余载,山东济南对口协作我州5年攻坚拔寨,一大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热情参与,带来了大批资金、项目,诠释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德,为湘西州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力量。

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是基础。我们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强化依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意识,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贫困群众宁愿苦战,不愿苦熬,90%以上贫困户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通过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总书记”,湘西州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情,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和认识的对垒。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六个词、二十四个字,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力量源泉,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精神丰碑。湘西州脱贫攻坚取得的瞩目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全国反贫困事业全面胜利的生动缩影,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全面印证,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成功实践。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实践伟力。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才能从思想源头、实践起点上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始终把准脱贫攻坚的方向路径、重点任务、工作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特别是各级党组织书记责任,才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智慧,高效配置扶贫资源,及时解决矛盾问题,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脱贫治理效能;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才能有效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形成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动力,做出群众满意的成绩;只有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认真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才能针对相应问题疏通堵点、化解痛点、消除难点,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只有坚持从严从实,严格扶贫标准,严守扶贫纪律,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严格督导又不增加基层负担,既严守底线又积极作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这些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562”发展思路,树立“四州意识”,乘势而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全州人民共同富裕,加快打造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新湘西,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作者为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叶红专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x.rednet.cn/content/2021/03/05/906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