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新闻网消息(冷勇君 陈�h 陈甜 曹澜曦 文/图)今年春节最火的电影是什么,当属《你好,李焕英》。这部由贾玲导演的电影,根据贾玲亲身经历改编,电影让人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剧情真实感人外,七、八十年代真实的厂区生活,也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在青神县,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三厂一院”。

一种记忆 大山里的神秘工厂

4501、709、306、408,这是一些什么数字?它又代表着什么内容呢?

其实,这些神秘的数字是三线时期为了保密而设定的军工厂代号,4501、709、306、408分别代表原国营建川机械厂、国营星华仪器厂、国营建华仪器厂、电子工业部四�八医院,这就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三厂一院。

原709厂工人徐学珍谈到:“我们厂里生产的电子产品主要是零部件,用于卫星发射上天,当时是非常保密的。厂头下达的计划书都是以数字代码形式下发的,我们生产零部件的工人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涉及秘密,当年这些地方建设的位置隐蔽,生产的东西高度保密,很多都是以代号来表示,就连工作服的制作也十分讲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位于青神县青竹街道建川社区的三厂一院有着英雄暮年的沧桑感,老街区、老厂房,红砖墙、旧瓦房……在原306厂,大院里无处不透着浓浓的年代感,成为三线人难忘的时光记忆。三八节前夕,青神县妇联邀请原三厂一院的工人代表,再次走进了她们工作的地方。

裁剪布料、针线手缝、设计制作……青神县妇联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旧物改造活动,活动邀请了原三厂一院的工人们一起利用旧物品制作福牛,寄语牛年美好的愿望。

青神县妇联副主席杨芳感叹道:“我发现我们的女工身上有牛的精神,拓荒牛、孺子牛,我们希望牛的精神在我们更多的广大女性身上体现,用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种青春 三线建设人最美的芳华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光阴宛如白驹过隙,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不少建设者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事业。

站在原306厂区,原厂区办公室文秘侯幼仪思绪万分,破旧的厂房、古朴的道路、斑驳的光影,工作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为这里是她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工作一辈子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幼仪告诉笔者,18岁时她以知青的身份,从成都来到眉山参与三线建设,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这张约1990年拍的工作照,记录下了侯幼仪36岁时的青春模样,而她如今都快近70岁了。

在青神县,还有很多像侯幼仪一样的三线建设者,他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和“支边光荣”的时代感召下,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远涉千里,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从繁华的大城市义无反顾地来到青神,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

原306厂后勤处长张浩然回忆过往,说道:“从20多岁到了这个地方,一直在这个工厂里面工作,一直到破产。每每地走到这个厂区里面就想起当时从当工人到保卫,再到后勤,青春就完全付出给这个工厂,心头还是有很多不舍。”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三线企业在完成了那段特殊使命后,或破产或转型重组或异地搬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当地建起了三线记忆馆,通过实物、照片等形式,记录下了三线建设者们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材料和设备供应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的建设场景。

一种精神 为国奋斗砥砺前行

“三线建设”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如今和平年代,三线建设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三线建设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和传承。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回首过去,原306厂后勤处长张浩然告诉笔者,当时在时代号召下,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众多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来到青神参与三线建设,支持国家发展大计。

张浩然谈到:“整个职工有1700来人,每天上班都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工作,八点钟广播一响,军号一吹,就关大门了,大家就在生产区生产,整个要求比较严格。”

严明的组织纪律,形成了服从安排、不讲条件的工作作风。大家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国家发展,拼命工作、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线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仅创造了强基固本的国防工程,也为我们树立起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成就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现在虽然渐行渐远,但是三线建设留给我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传承,而国家发展的重任更需要我们接续努力、砥砺前行。

编辑: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