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党的十九大总体部署,当前处于脱贫攻坚全面进入攻城拔寨的决胜期,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将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与全面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迫切要求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与脱贫攻坚是当前中国全社会的两大国家战略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作为精准脱贫的首创地,湖南必须扛起政治责任,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充分把握两者的不同特性和互动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补互助、继承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基础。

从这个要求出发,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陈文胜等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武冈市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以实施“八有”工程为重点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探索城乡同步发展新路径,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构建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与全域乡村振兴迈进的成功实践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深入研究、提炼与推介的重要价值。

武冈市地处湘西南、邵阳市西部中心,是革命老区、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市)。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乡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基本社会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2014年全市贫困发生率达12.7%,C、D级危房有1.42万户,全市163所农村学校中有水泥操场的不足20所,乡村没有一处可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场所,全市18个乡镇(街道)只有1个街道设有政务服务大厅,99%的村没有独立的卫生室。近年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武冈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进行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摘帽。截止2019年11月,贫困人口已脱贫89814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3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30元,比2014年增长59.69%,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与全域乡村振兴迈进的成功实践之路。

一、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取向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

武冈市坚守社会民生底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在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上取得了实际成效。

(一)吃穿有靠:建立确保困难群众吃穿不愁的社保兜底制度

由于部分贫困人口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必须由社会保障来兜底。武冈市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最后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切实保障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

1.落实“两线合一”,“兜牢”民生底线。按照“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退尽退”的原则,科学制定相关方案,明确各年度社会保障兜底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措施,全面推开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分类保障工作,将建档立卡范围内所有保障对象认定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并进一步细分为一、二、三类进行管理与服务,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通过精准识别,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4437户23017人,2014年到2019年,农村低保标准从2800元/年提高到3720元/年,基本达到与扶贫标准线。2014年以来,共发放低保资金3.04亿元,其中发放兜底保障资金7891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2.加大救助力度,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持续加大对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2017-2019年共资助残疾人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148名,资助残疾人高中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生595名,共资助金额109.81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应补尽补,2019年前8个月8410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226人享受残疾人生活困难补贴。高度重视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社会保障工作,2015-2019年累计为重度残疾人代缴基本养老保险18413人,代缴198.12万元,2018-2019年累计为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1290人,资助377.92万元,较好地保障了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聚力弥补短板,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清零”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对兜底保障对象、特困人员在吃饭、穿衣、住房、教育、医疗保障上进行了全面摸底,加强政策保障,确保有衣穿、有饭吃、住房安全,全面享受教育补贴,适龄儿童不失学、不辍学,加入医疗保险,享受医疗补贴救助。在吃穿方面由市民政局每年安排救助资金800万元左右、大米2.5吨、棉被3000床和衣裤3500套解决困难;在住房保障方面,对确有住房不安全的需要重新改建的,由住建部门专项改造,小问题开裂或漏水进行全面维修,确保住房安全;在医疗保障方面,兜底保障对象住院医疗按不低于85%比例报销到位,特困人员按100%报销到位;在教育保障方面,确保救助资金到位,对确有上学不方便在家的适龄残疾儿童进行送教上门。

(二)就业有厂:以扶贫车间为着力点推进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就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方式。武冈市以扶贫车间为抓手,将贫困人口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扶贫车间107家,在建45家,提供就业岗位5200余个,目前已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33人,带动就业4200人,平均年增收1.8万元/人,为实现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探索了新路子。

1.将联点压实责任与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构建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坚持把扶贫车间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挂钩、与领导干部评价挂钩、与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评估挂钩,层层压实责任,市领导负责抓一个乡镇推进,市直机关及乡镇一把手负责抓一个村推进,每一位责任领导都负责建成至少一个“扶贫车间”,每一个“扶贫车间”均有领导作为责任人。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措施协同。全面落实场地、物流、就业、创业、一次性岗位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政策,加强贷款担保、利率优惠等方面的金融扶持,此外,针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不高、就业初期工资偏低、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经费紧张等实际情况,市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贫车间建设,在全省率先新增两类补贴:一是学徒期稳岗补贴,对扶贫车间新吸纳的贫困劳动力前三个月每个月补贴300元稳岗补贴,帮其稳定就业,助其从生手向熟手过渡;二是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扶贫车间按照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给予1-3万元一次性建设补贴,缓解扶贫车间建设初期资金压力。加强培训支持,推行以工代训模式,让贫困人口在工作中得到培训,政府将培训费直接拨给扶贫车间,并建立激励机制,每年综合扶贫车间投入资金、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和带动就业人数等情况,评比10家先进扶贫车间,分别给予每家3-10万元的奖励,较好地调动了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积极性。

2.将创新乡镇商会招商模式与激活民间潜力结合起来,引导形成有活力能持续的扶贫产业车间。一方面,打造依托乡镇商会招商扶贫车间模式。倾力打造“一乡一商会”,每个乡镇都成立一个商会,每个商会都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利用商会自身的优势,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建设扶贫车间,实现“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目前已建成的107家扶贫车间,全部是由商会会员直接建立或是由商会会员引进建立。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定位扶贫车间产业。在产业选择时始终坚持有市场、有渠道、好销售的方向,瞄准相当一部分武冈籍企业家在珠三角地区经营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基础,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依托的扶贫车间,生产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电子产品及零配件,拓展服装鞋帽加工、工艺品制作、玩具加工、箱包加工、现代种植养殖等行业,实现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对接,确保扶贫车间稳定见效。

3.将就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结合起来,保障贫困人口便利就业。一方面,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楼为厂房或商铺的优势,以整体打包招租或分散出租的形式,将易地搬迁安置区建成扶贫车间集聚区,实现贫困人口就业的同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就地取材,创造性利用现有资源,将一些闲置的旧村部、旧学校加以改造后建成扶贫车间。通过依托安置区为主建设扶贫车间的方式,使贫困人口实现了“楼上安家,楼下上班”,甚至有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实现就业,从而极大激活贫困户就业脱贫的热情。

(三)安居有房:形成“五统一”“四步走”的困难群众住房难破解机制

确保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武冈市按照“选得准、建得起、搬得进、反响好”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创造性形成“五统一”“四步走”工作机制,累计投入资金3.16亿元,帮助13948户农户解决了基本安全住房,住房保障达到100%,农村危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1.精准规划:确定“五统一”模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政府帮建的“五统一”模式,解决D级危房或无房户改造问题。一是统一政策。农村危房改造户建设标准为1人户35平方米补助31325元,2人户45平方米补助40275元,3人户60平方米补助47700元,4人户72平方米补助57240元,5人户90平方米补助71550元,以此类推人均不得超过18平方米,自行加建后人均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二是统一规划。房屋施工图纸由市住建局规划设计,房屋按一层设计建设,超层数按程序审批,整体统一布局、风格、功能,体现武冈地域特征和传统特色。三是统一程序。严格按照“四步走”即“确定对象-三通一平-爱心施工-搬迁安置”的程序规范操作。四是统一建设。合理确定“生活就业就学便利型、残疾人伴亲伴友型、互帮互助型、交通条件改善型、集约节约土地型、生活资源恶劣治理型、煤矿采空区综合治理型、地质灾害防范型”8种类型,科学划分7大区域,组织7家建筑企业分片包干,平价采购并配送建筑材料,按“零利润、献爱心”原则统一帮扶建设。五是统一指挥。市里成立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和督办,确保了危房改造的规范有序。

2.精准施策:形成“四步走”工作程序。一是确定对象。严格按照同时具备“居住唯一性、住房危险性、经济特困性”三个基本条件,通过“户主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市里认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确定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二是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各乡镇(街道)督促村组协调危改户选址,坚持就近、节约用地原则,以农户自愿、方便为主,连片建设报市危改指挥部批准开展“三通一平”。三是爱心施工。由市住建局发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帮扶建设,采取实物材料成本加农民工工资加企业运营成本补贴,包干负责承包危房改造。四是搬迁安置。危房改造完成后,部分特别贫困户还存在装窗、刷墙、垒灶、拉电、通水、购置基本生活用具等困难,各乡镇党委负责动员乡村两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搞结对帮扶,动员相关部门、企业主、富裕户等各方面力量出钱出力,帮助改造完成的贫困户搬进新居,切实解决危房改造“最后一步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疾病有医:创新健康扶贫模式的全域三级联动乡村医疗体系

为加强贫困地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武冈市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精准打赢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

1.实施“筑网”工程,解决“看得上病”问题。为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实施了“筑网”工程,加强基层卫生网点建设,使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4%左右。一是全域实施村卫生室的“网底”工程。以“健康按揭”方式向国开行贷款1.05亿元,一次性建成全部29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组建315支“乡支持、村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100%,全市居民签约率达72%,做到了每年为慢性病患者开展1次免费体检及4次随访服务,全面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二是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的“网点”工程。提质改造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新建6个示范性乡镇(中心)卫生院,聘请343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同时,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与所有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建设4家示范性分院,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通过多线联网,基本做到常见病不出乡。三是全力抓好市人民医院“网纲”工程。市人民医院新建住院门诊医技综合大楼38000平方米,增加床位500张,能基本保障大病不出市。

2.实施“强网”工程,解决“看得好病”问题。为提高健康扶贫质量,系统解决“看得好病”的问题,实施了“强网”工程。一是主攻村医队伍提质难题。专门成立村医选拔、培训、考核委员会,对村医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近年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培养5人、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110人、基层卫生大专学历层次本土化培养72人。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工作稳定、技术出色的乡村医疗队伍。二是构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坐诊制度。派驻274名县级医院专家、274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在村卫室坐诊,重点保障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健康管理和规范转诊等服务基本到位。三是不断提升市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建立10个专科医疗联合体,聘请20余名专家教授定期坐诊、培训医生,2018年12月市人民医院由省卫健委授牌为“三级综合医院”。贫困户集中救治的大病和其它应保障的重病均可在市人民医院得到救治。

3.实施“托网”工程,解决“看得起病”问题。“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都要建立在“看得起病”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才敢看病。为此,实施了贫困群体先治病后结算的“托网”工程。一是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政府兜底”六道医疗保障线,鼓励社会爱心帮扶,严格执行基本医保(含大病保险)和扶贫特惠保个人缴费部分财政补贴政策,做到贫困人口住院基本医保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医疗救助兜底对象不设起付线,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二是主攻资金整合管理难题。专门成立资金管理小组,每年按照项目建设资金、治病保障资金、队伍建设资金等方向,加强方案的制定、资金的使用和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大“小病大治、过度医疗”及恶意套取保障资金等腐败问题的惩治。三是全面推进医疗保障改革。成立医药卫生改革专项小组,推进贫困户医疗保障改革,在医技队伍一体化建设、村医与贫困户联系机制考核、项目统规统建、一站式结算服务、村卫生室村用乡管、违规使用医保资金一票否决等关键工作上敢改善改,保障健康扶贫政策顺利实施;创新“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推进“一站式”即时结算,落实垫付制度,严格管控费用,确定单病种收费标准,规范转诊和集中定点救治,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85%,保障大病得到医治,基本医疗需求有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读书有教:坚持财政优先投入乡村教育的教育扶贫机制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此,武冈市实施教育扶贫战略,财政优先投入乡村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并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5年累计发放各类资金3.67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1.83万人次,切实保障了贫困人口学有所教。2018年,武冈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强县(市)”称号。

1.建立“双线四包”责任体系,实现控辍保学全覆盖。建立控辍保学台账,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强化学籍管理,严把休学、转学手续关,详细记载在校学生信息;充分利用湖南省教育扶贫“一单式”操作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建档立卡学生摸准核实,确保控辍保学精准到位。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体系。每学期开学,学校向当地乡镇(街道)上报疑似辍学情况,由各乡镇(街道)向未按时入学的学生家长下发《限期送子女返校就读通知书》,通过“双线四包”组织专人督促其送子女按时入学;切实关爱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全市适龄儿童无辍学、失学现象。

2.健全乡村办学的投入体系,建立乡村教育优先发展机制。一是让乡村校园“美”起来。近年相继投入13.5亿元,全面完成163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等“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大批农村学校焕发新颜,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二是让乡村学校 “智”起来。重视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先后投入1.2亿元,建成“三通两平台”。全市乡村学校均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等全覆盖、校园安监系统全覆盖,使农村学校师生足不出户便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让乡村教师素质“强”起来。近三年共补充乡村教师1519名,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有力夯实农村教师队伍。优先保障农村教师享受各项补贴政策,教师的职称评聘、晋升等积极向乡村教师倾斜,大力实施公租房工程,使广大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乐心从教、舒心从教。

3.创新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全面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努力办好职业教育与培训,使职业学校成为全市新型农民培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市职业中专投入6000余万新建实训大楼、学生公寓、综合楼、大礼堂、多功能报告厅、标准田径运动场等,投入2000万元进行校园提质改造,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不断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普职分流比例为1:1。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吸引更多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各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家庭贫困的学生98%以上就读校企合作班,毕业后100%到合作企业工作,月工资不低于3500元。实施贫困人口就业拓展培训,认真做好初中或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登记造册,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近5年共完成技能培训22427人次。

(六)年老有养:构筑多元投入向乡村倾斜的城乡养老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进一步突显。武冈市积极构筑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登记参保达4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1.有序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到城乡居民能保全保。有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原试点期间个人账户的清理工作,把不属于新制度参保范围的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入企业社保。做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的对接工作,按期划转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征管职能。严格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相关政策,下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至16%。

2.全面提质改造乡村敬老院,做到农村“特困人员”能养全养。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对敬老院进行提质改造、创新管理。改造后,敬老院实现了“八有”:有安全住房、有舒适环境、有可口美食、有休闲场所、有劳动菜园、有生活补助、有医疗服务、有精细管理,容纳特困人员、贫困对象、空巢老人等6类群体。实行3类费用管理模式,即特困人员入住费用由政府负担、贫困对象入住按特困人员标准供养、有小康型养老需求的按1000-2000元收费,采取劳动创造一点、个人筹一点、社会捐一点、政策补贴一点的4种方式落实经费。管理服务按自理、半护理、全护理3类模式进行。2018年,敬老院提质改造一期完成湾头桥镇、龙溪镇、荆竹镇中心敬老院等改造,新增养老床位200张;二期2个项目已封顶,新增养老床位150张,到2019年9月,全市共拥有公办养老床位1200余张,供五保老人、困难群众入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做到社会养老能扶全扶。大力拓展社会养老床位,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按照养老机构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政府采取按床位奖励、资金自筹的方法推进,在养老模式上推行康养房、医养房、护理房适合各类人群居住。2019年共扶持新增社会养老机构3家,增加养老床位120张,云山康养医院项目已立项实施,新增医养结合养老床位200张,到2019年9月,全市拥有民办养老床位2000余张,同时在各乡镇(街道)社区,推行日间照料中心,拓展日间老人托养服务,多渠道、多方位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促进全市养老事业健康向上发展。

(七)饮水有源: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为了让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武冈市坚持超前谋划部署,多方筹措资金,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市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

1.分类推进,实施安全饮水的全覆盖工程。通过实地调查,多次复核,建立贫困户安全饮水台账,做到安全饮水“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村施策、因人施策,通过管网延伸、单村工程、水池水井工程等方式解决安全饮水问题。近年共实施行业扶贫安全饮水项目982个,其中管网延伸51处,投入15900万元,受益人口568815人,实现69483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单村联村(单组联组)工程72处,投入7470万元,受益人口102425人,实现18213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水井水池工程820处,投入3110万元,受益人口52865人,实现4625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投入580万元,提质改造了原有39个水厂的配套相关设施。

2.两手发力,建立安全饮水的“三化”工作机制。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巩固提升,两手同时发力。一是统筹水资源利用,推进城乡同水同网同质化。按以水源定规模、以规模定方案、以方案定建设,规划建设大水源、大水厂,实现区域规模化,实现日产水18万吨目标。全市以四个中型水库为主水源,以四大片的区域供水规模化为基础,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和工程建管专业化。二是创新融资投入,推进区域供水一体化。围绕破解资金瓶颈,经国家财政部批准同意,采用“BOT+ROT”的PPP融资方案,融资近8亿元,新建及扩建四个规模化水厂全面开工,预计2020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水质合格率全面提升。三是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供水服务平台专业化。组建了湖南武冈湘水水务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营运、管理,水利部门逐步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角色转变。这种“三化”模式得到了省水利厅的高度认可并向全省推广、向国家水利部推介。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0多个县市区到武冈学习取经。

3.强化保障,健全城乡一体的安全饮水管理体系。出台了《武冈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文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确保供水安全。一是全面启动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分工作;二是全面推行了乡镇行政首长、水厂厂长、水井井长的“三长”管护机制,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落实了行政、技术、安全三个责任人并挂牌公示,对水厂的各项制度、各种标牌、制水流程、药品管理、各种资料等有明确规定,规范水厂管理,对水井水池工程明确了管护员、安全员、保洁员并挂牌公示,以乡镇(办事处)为单位汇总备案,水池水井管护员定期组织人员对水池水井淘洗和日常维护;三是成立了专门的水质检测中心,明确专人负责,对集中式供水工程每季度常规检测一次,对面上水井水池实行目测初检和分批采样送检相结合,保证每个村不少于一处水井检测;四是制定了集中供水工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可靠。

(八)组织有力:着力围绕精准扶贫创新发动群众脱贫帮困的基层党建新模式

以精准派人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中坚作用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武冈市把干部驻村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持尽锐出战,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构筑起“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干部扶贫大格局,为全市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1.以精准选派为基础筑牢脱贫攻坚基层堡垒。着力于打造有战斗力的帮扶干部队伍,坚持因村派人、因产业发展派人,努力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仅2018年全市派出驻村工作队301支、包村科级干部294人、第一书记301人,实现了全市301个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派驻工作全覆盖,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村帮扶全覆盖,派驻单位工作队员村均3人以上的全覆盖。下派党员帮扶干部6485人,实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特别是创新人才帮扶,成立以科技挂职副市长为团长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明确成员28名(其中含5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3名“三区”科技人才以及10名武冈本土农技人员)到村指导产业扶贫,从农业、畜牧部门选派85名市级科技特派员,直接对接每个贫困村,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干部人才的“下沉”,带动全市脱贫攻坚提质,努力建设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2.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坚持把改进作风作为压实结对帮扶的重要举措,坚决压实责任、强化管理、严格督导,推动全市形成了扶贫帮困的强大合力。着力健全责任体系,把脱贫攻坚工作确立为“书记工程”,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负责的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机制,着力构建“市团领导联系抓、组织部门专门抓、乡镇党委主要抓、派出单位协助抓”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制定驻村帮扶管理办法,按月下发驻村帮扶工作要点,落实积分管理、选派召回等工作制度,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四张清单”,依托武冈扶贫APP推行扶贫情况动态跟踪,不仅做到扶贫干部到岗,而且做到用劲出力。严格督导考核,成立18个脱贫攻坚帮扶促进组,以“四不两直”方式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全面落实“市里一周一调度、乡镇一周两调度、村级及时调度”工作机制,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市直单位党建责任制考核指标,将驻村干部个人年度考核与派出单位年度党建考核挂钩,推动形成“一人驻村,全局帮扶”的驻村帮扶新局面。通过综合施策,确保结对帮扶纪律之弦不放松,推动帮扶任务全面落实。

3.以“一述职两评议”引导党员群众参与帮扶成效评价。帮扶措施实不实、帮扶成效好不好?要让党员群众来评价。武冈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创新帮扶“一述职两评议”制度。帮扶责任人就年度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包村科级干部就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情况和卡外重点对象帮扶措施及成效,村支部书记就全村2014年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分别向全体党员和村民主评议小组成员进行述职报告,村支部党员对帮扶责任人帮扶情况和包村科级干部、村支部书记的工作报告进行评议测评,村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对当年拟脱贫户脱贫达标和以前已脱贫户脱贫质量进行民主评议。既面对面算清贫困群众的脱贫小账,又实事求是汇报全市的摘帽大账,让每一名群众都实实在在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和变化,有效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9~2020)》,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