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5日上午9时,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会议开始前举行了

“代表通道”采访活动,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

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其中,有两位代表分别分享了

他们的脱贫秘诀和教育心得

郭艳玲

内蒙古脱贫摘帽79%归功于产业扶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就农技推广工作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回答了记者提问。

她说,内蒙古脱贫摘帽这一成绩79%归功于产业扶贫,并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土豆种子从论斤卖到论粒卖

郭艳玲表示,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北京向西一步就是她的家乡乌兰察布,也被称为“中国薯都”。

她说,过去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地收入几百元。现在他们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地收入两万多元。全市一年可以生产原原种5亿多粒,不仅自给自足,还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小土豆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脱贫路上离不开农技人员

脱贫攻坚的路上也离不开这样一大批的“泥腿子”。郭艳玲回顾了自己当初实验燕麦品种的情形,说道,一次次的失败,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正是有这样一大批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她说,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孔庆菊

教育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就扎根少数民族基层教育工作的经历回答了记者提问。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孔庆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我班上的一个学生,本来踏实认真,积极上进,突然间成绩下滑,我发现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下课独自发呆,我就找他去谈心,可是他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抹眼泪。在我的再三劝导下,他终于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原来孩子的父亲病逝欠了外债,母亲又没有工作,一家人住的是破旧的平房,还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后来在她的多方呼吁下,兄妹三个人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还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的资助,终于把这个孩子留在了学校里。

孔庆菊说,2018年以来,门源县已劝返失辍学生125名,落实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若要学生安心,先要他的家庭安心。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下,孩子的母亲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们家也享受了棚户区改造项目政策,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房,挪了穷窝,摆脱了生活的困境。

像这样的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在我们县已经安排了2292名,从事物业和劳作,他们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的上学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既要留得住,也要学得好

孔庆菊强调,学生进了校门,既要留得住,也要学得好。现在我们青海省已经构建起了15年教育资助体系,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加强,新校园成为了乡村最亮丽的风景。

有了良好的教育,家家都有了明白人。我关注的这个家庭的三个孩子,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是清华的博士生,他是我们县第一个迈进清华的寒门学子。到现在,我们县有700多名这样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高一级的学府。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得到了转变,拔了穷根。

孔庆菊最后说道,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就是,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农视网记者综合:新华社、中国网

编辑 | 孙丽敏 责编 | 康轩山

主编 | 蒋琳 监审 | 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