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中的事件叙述大多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每篇作文的结尾都有多种写法。正因为同样内容有多种写法,“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这样的话才不算是废话。总之,文字服从于既定意图。你作为写作者,动笔前已那么决定了,就不必犹犹豫豫地写。如果不是限时写作,即使中途改变意图,也可以写完再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学们应该明白,例如莫泊桑的写法,确实可能更接近生活真实,是一种带有尖锐讽刺与批判的写法;第二种写法,凸显了写作者的主观希望;第三种写法,就属于十分理想化的写法了。

呈现生活原态的写法也罢,凸显主观希望的写法也罢,赋予人性理想色彩的写法也罢,只要表达意图的立场是正确的,作品的意义便肯定具有正价值。

既然谈到“赋予人性理想色彩的写法”,是应当不放弃对于人性理想的恪守的。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如果仍有一定道理,那么“高于生活”不是指在别的方面“高于”,而恰恰是指在人性理想方面“高于”生活。人类既然始终对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际关系怀有理想、抱有希望,又怎么能不对自身人性怀有理想、抱有希望?

如果善于用纸笔进行表达的人类,数千年来表达的全是人性劣点的不可救药,甚至把这看作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那么人类社会便断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和进步。那种对人性恶的一味表达,对人类自身有什么意义呢?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给作文的结尾一点正能量,使作文给人以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只有那么狠下心来写,才能表达他的深刻意图,尽管内心里是同情比埃洛的。正如鲁迅虽同情“祥林嫂”,但也狠下心来,使孤独且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年关时饥寒交迫地冻死街头。

所以,如果现在的《祝福》,鲁迅为祥林嫂所预设的命运结局,正符合预设。作品总归还是要使人从中品味出点儿人作为人的人性正能量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