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记》作为我国古典史籍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世传载了古中国的深厚历史文明。司马迁十分擅长以小见大,各历史人物在他细腻的笔下,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来到现代,丰富的形象被勾勒的棱角分明。《史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陈涉世家》,不仅人人能够通读,还入选了语文教材,成为陪伴几代国人的经典选篇。但是在2019年2月人教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中,《陈涉世家》被《周亚夫军细柳》代替,引起了广泛网友的热议,这一变动也让周亚夫的名气愈来愈大。那么《周亚夫军细柳》何德何能,能取代激励数代人成熟的《陈涉世家》呢?陈胜与周亚夫的人生轨迹,与他们自身的性格又有什么关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胜与周亚夫的性格缺陷

《陈涉世家》与《周亚夫军细柳》,展现出来的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陈胜与周亚夫的人生结局,都是让人不胜唏嘘。陈胜当初“碰瓷”名人,又搞了很多迷信活动,蛊惑众人举大事,最后命丧车夫之手。周亚夫是一个刚正不阿,治军严谨的名将,然而最后也不得善终,被饿死在了狱中。其实二人的性格缺陷,早就奠定了他们的悲惨结局。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评价陈胜因为秦失政而发迹,为陈胜立传颂扬。然而陈胜虽然得到司马迁的赞扬,但他在起义中,用了很多不光彩的手段,所以他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戍渔阳,因为大雨误了期限。随后他为了起义名正言顺,诈称扶苏和项燕,又搞了很多“骚操作”迷信活动,杀了将尉起事。

陈胜起义之时使用的手段

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细节,陈胜早在做佣工的时候就不安分,曾发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感慨,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前途进行感慨。他在后来策划起义的最初动力,是因为失期当斩,在必死无疑的情况下奋力一搏,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而天下苦秦久矣,是可以利用的重大背景条件,他只不过是顺水推舟,顺手“摘了果子”举起起义大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陈胜起义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被逼无奈仓促起义,而且起义的结果会是如何,陈胜当初也是没有把握的。陈胜为了发动起义用了很多手段,首先他诈称秦国长子扶苏,和楚国的大将项燕,这样干的目的是为了笼络秦国与楚国遗民,鼓动更多的人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胜对于人心的精准把握

其实秦灭六国,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是扯不上关系的,但是这么说对自己有利,陈胜就是硬要扯在一起讲,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诈骗行为。接着陈胜与吴广又占卜借助鬼神的力量,这也是为了以鬼神威慑住其他人。其实《史记索引》中关于占卜的事,记载的是占卜虽成而当死为鬼,这是在警示陈胜不要轻举妄动,而陈胜反而趁机自立为王。在行动上陈胜与吴广并杀两尉,其中一个将尉与他们起了冲突,被杀祭旗可以理解,但是另一个将尉并未与陈胜、吴广有冲突,而同样被杀害,从这一点上来看陈胜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拯救被秦国压迫的人。陈胜利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口号,鼓动随行的戍卒一同起事,能看出陈胜对于人心,有着精准的把握。

用欺诈达到目的终不长久

但他的起义是为了自己,其中充满了欺诈和蛊惑,在这样的一个队伍中,有为自己的人,也有为国家的人,成分非常复杂目的也不尽相同,他们注定无法推翻秦国的统治。在义军攻占陈县之时,陈胜在各位元老的鼓吹下自立为王,于是其它各地的英雄豪杰纷纷效仿,当初苦于秦的人,变成了苦于王的人。在起义策划阶段,陈胜表现出了很强的谋略与决策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身上的局限性与性格缺陷,便暴露无遗。陈胜的义军各头领拥兵自重,缺乏统一的领导指挥,以致于战斗力低下,内部的将领们也有样学样,运用欺诈手段自相残杀。陈胜也变得非常浮躁,沉迷享乐中亲近奸佞,最终兵败死在了逃亡的路上。虽然陈胜起义最终失败,但他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反抗者的道路,对于人心的启迪,远远大于起义本身,尤其是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激励了古往今来的无数人。

司马迁为周亚夫大费笔墨

再来看《周亚夫军细柳》,这一篇章选自《周勃世家》,记录了汉文帝后元六年的事。是时匈奴大军犯边,汉廷令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与河内守周亚夫,分别驻军霸上、棘门、细柳抵御匈奴。司马迁在叙述这段战事之时,用了“大入边、以备胡”等,简洁有力的词汇,为读者展现了当时战事的紧迫,战争的烽火一触即发。在此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前往军营劳军。虽说当时汉军在三地备军,司马迁只是详细描述了,汉文帝劳军细柳的情况。周亚夫比起刘礼与徐厉,地位当属最低的一个,那为何司马迁要对他用了大量的笔墨呢?事实上都是因为周亚夫很“真”。

皇帝在军营前碰壁

汉文帝在霸上、棘门劳军之时,马车可在营地中长驱直入,当地将领也都是下马迎送,这里显示了帝王的威严不可侵犯,所到之处都是屈膝的臣下。可是到了细柳军,文帝的威严就“不好使”了,细柳军中兵士严阵以待,天子的先驱到营中传信,根本就无法入内,守门的都尉严遵军令,丝毫不受天子威严的干扰。接着就是文帝本人亲自,也只能被挡在门口,直到使节带着兵符下令,说明是天子要来慰劳士兵,周亚夫才下令打开门放文帝进来。周亚夫在这篇文章之中,并没有过多人物形象描写,但是他作为一个将军,其严谨治军、令行禁止的形象,已经被刻画得非常深刻。文帝入营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严谨刚正的周亚夫,再在文帝面前做何种“作死”事,也就能合情合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亚夫从军营安全方面考虑

在细柳军面前,文帝的仪仗队形同虚设,帝王也不得不拉住缰绳缓慢行驶。面对被扫了面子的汉文帝,周亚夫在其面前也是不卑不亢,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表示自己穿着甲胄不方便跪拜,就按照军礼参见皇帝。到了这里汉文帝因此感动,赞叹周亚夫是“真将军”。这一篇章行文简单,但周亚夫的形象却是非常丰满的,表现了一个将军的真性情。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匈奴大举入侵气势汹汹而来,文帝不敢怠慢备军以待。其实汉文帝这个时候劳军,对他本人与三地的军队是有很大风险的,在安全上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保障。所以从帝王的安危考虑,文帝一行人直接进入营地,也是能理解的事,但是从军队的安全考虑,敌我双方列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使臣与仪仗能轻易进入军营,加上将士们都是下马迎送,显然是很危险的事,若是敌方细作,或是敌军趁机进攻,那么就有灭顶之灾了。

周亚夫表现出的三“真”

汉文帝在细柳军面前的遭遇,是一个军队严查严防的表现,并不是周亚夫敢针对皇帝,这是两军交战之前的标准防守做法,这也是周亚夫的第一“真”。对比三地的将军表现,刘礼与徐厉原本的职务,并不是行军打仗,他们不以军礼相见有情可原,但同时霸上与棘门的军备情况,就不为人了解了。而周亚夫当时手持兵戟见文帝,能证明他在积极备战,对士兵们勤加操练,连皇帝的到来,都没能打破正常的秩序,这是周亚夫的第二“真”。其实如果以君臣之礼来看待周亚夫的表现,细柳军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出人意料胆大包天,文章中也描述了,“既出军门,群臣皆惊”,很多随行大臣感到惊诧。周亚夫严格治军,让尊贵的一国之君,在自己营地前接连碰壁,没有了一点帝王的威风,这是一般人不敢干的。见惯了跪在脚下的臣子,周亚夫的真性情,让文帝肃然起敬,并赞叹了周亚夫,这是他的第三“真”。不过周亚夫也是因为过于刚直,在文帝死后与景帝爆发矛盾,最后在狱中绝食而死,让人倍感惋惜。

尾声

《陈涉世家》的描写,着重突出了陈胜的魄力与谋略,《周亚夫军细柳》则展现了,周亚夫的正直与严谨。陈胜是首位代表农民起义的英雄,在历史上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他向世人证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并鼓励了被压迫的穷苦百姓,去勇于抗争发奋图强。周亚夫是一位真性情将军,在历史上少见却不罕见,所以《陈涉世家》的历史价值,要比《周亚夫军细柳》更高。其实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现代人要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投机取巧虚伪奸诈,我们要引以为戒,因为利用欺骗达到的目的,终将会破灭,陈胜最后的众叛亲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周亚夫恪严谨治军忠于职守,成为汉文帝留给帝国的重臣。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需要的就是周亚夫这种严格求真的精神,也需要陈胜那种推陈出新勇敢创造的性格,所以教科书新推周亚夫,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资料:《史记》,《<史记>中的陈涉与周亚夫》,《做人哲学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