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精准扶贫近8年来,中国各地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脱贫模式。在众多脱贫案例中,陕西省紫阳县的修脚技能脱贫模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凭借着“一把修脚刀”,当地百姓硬是修出了一条技能脱贫的致富路。

免费培训、定向就业,陕西紫阳县“一把修脚刀”带领全县脱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这里十万人涌入这个行业!一个村子攒下3亿元存款!就靠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陕西省紫阳县的张金燕曾经在福建一个鞋厂打工,2017年,身为聋哑人的妈妈不小心引发家中火灾,仅有的家当全都烧光了。重新盖房,花完了她打工的全部积蓄。张金燕迫切需要换一份工作,挣更多的钱,让全家摆脱贫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金燕发现,老家的很多人都在做修脚工,于是也想试一试。她在紫阳县修脚技能学校经过15天的免费培训后,被安排到了北京的一家修脚店,做起了修脚工。

张金燕没什么文化,在外打工多年,从没想过自己竟然可以挣这么多钱,更没有想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当上了店长。2020年她和丈夫两人靠修脚一年挣了近三十万元,这是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眼下店里人手不够,他们专程到紫阳县修脚培训学校去招工。

培训中心正在举办两年一次的修脚产业技能大赛。大赛组委会从报名者中挑出32名学员,比试修脚的真功夫。修肥皂、修筷子、修鸡蛋、抓黄豆,每一项技能都是模拟修脚手法。张金燕说,从这些学员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渴望摆脱贫困,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未来。而这正是紫阳县2014年开办修脚技能培训学校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阳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也是陕西省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县。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为了完成脱贫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紫阳县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2003年,从亲戚家学了修脚手艺后,郑远元从一把修脚刀开始创业,先是在马路上摆摊修脚,然后开店、办连锁店,到2013年底,已经有了四百多家修脚连锁店。在郑远元看来,修脚这个行业,门槛低,不需要本钱和太高的学历,适合贫困人口。而紫阳县则希望,郑远元的经历可以在全县得到复制。双方一拍即合:企业不再为招工发愁,贫困人口也有了就业门路。

修脚行业被紫阳县政府确定为重点产业,除了宣传引导,鼓励村民参加修脚技能培训,政府还拿出了真金白银予以扶持。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政府主导的修脚行业的培训基地,每年县政府还拿出1000万培训经费。

你来我就教,修脚也能月入过万

这里十万人涌入这个行业!一个村子攒下3亿元存款!就靠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紫阳县对所有来学习修脚的学员一视同仁,不仅是本县,外县、外市甚至外省来的,都是免费培训,并安排就业。家住重庆的潘加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这里,不但免费进行培训,还被安排到了重庆的一家修脚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脚店每月包吃包住,潘加容一个月能挣七千元以上,当上副店长,还有提升空间,她非常满意,还介绍很多亲戚也做了修脚工。

紫阳县焕古镇的高中英,一天学也没有上过,但是她经过免费培训后,在修脚店踏踏实实地干了下去。

高中英说,她没文化,找不到别的好工作,修脚只要肯吃苦,就能干好、挣到钱,所以她非常珍惜。一人修脚,全家脱贫,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带动了紫阳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修脚行业。做了技师的谢世凤说,他的老家铁佛村里大多数人都加入了修脚行业。

2003年,铁佛村85%是贫困人口,是紫阳县的深度贫困村。靠着修脚,这个村子早已脱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修脚专业村。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130多家紫阳人创办的修脚企业,在全国有8000多家店面,吸纳了紫阳县3万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了相当比重。他们从事修脚之后都已全家脱贫,而紫阳修脚也成了技能输出的著名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紫阳县正以修脚产业为核心,开发出修脚刀具生产、中草药种植等项目。2020年2月,紫阳县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从产业脱贫到乡村振兴,已经坚实起步。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样是在这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3月4日,2021年的全国两会如期召开,众多有关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也被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带进了“议事厅”。

半小时观察:创业创新 振兴乡村

一把修脚刀能帮助秦巴山区的百姓脱贫致富,这证明脱贫攻坚没有统一的模式,适合本地的就是最好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三农”工作重心全面向推进乡村振兴转移。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可照搬的经验,无论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商机,还是需求侧改革提供的创富新舞台,我们唯有产业创新,方式创新,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振兴的乡村,值得期待!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张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