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由于丈夫马千乘被害,其子马祥麟年幼,于是秦良玉代领夫职。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最终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更是赠他《赐秦良玉诗》:“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封建统治下,“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基本要求,束缚住了绝大多数女性的发展。她们从小被教育“三从四德”,学习“相夫教子”,而诗书文化是她们“不配”接触的。但就是在这样逼仄的文化氛围里,依然有一些女性脱颖而出,在文坛史册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其中就有一位六岁作出一诗被赞是神童,可父亲看了后却说:此女将来必失德,出家吧。

李季兰生在唐朝盛世。开放的民风,繁华的都城,一切都欣欣向荣。李季兰的幼年时代过得幸福快乐,一个富裕的家庭,有幸享受到教育,而她也刚好喜欢这些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晦涩难懂的书籍。可惜,这一切都在李季兰6岁那年戛然而止。李季兰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因为美貌招来很多人的艳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才气也慢慢显露出来。

6岁时候一首游戏之作《蔷薇》,一下子让她名声大振,才气难掩。而这首诗却一下子戳中了她父亲的痛点。她的父亲本就因她的美貌而困扰,即使民风比较开放,但迂腐的他却不认为美貌是一件好事,“近乎于妖”是他对女儿的形容。而《蔷薇》一诗中“经时未架却”的“架却”同音“嫁却”,更是让父亲疑心李季兰小小年纪就已有不堪心思,这长大后恐会失德。

产生疑心的父亲没有再给女儿机会,直接把年仅6岁的李季兰送入道观,以期用“道”束缚住她红尘之心,不给她“抹黑”家族的机会。这一做法于年幼的李季兰来说,没了家族的倚靠,生活可能不如以前。但“福之祸所依”,另一方面看,或许也算得上是好事一桩。入了道观的李季兰,没了迂腐父亲的限制,有了更多机会,以文会友好不快哉。

在道观少了世俗的眼光,很多闻讯而来的文人墨客,不仅想要见识一下神童的绝世才学,也想欣赏一下为人夸赞的美貌。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道姑,一下子成了很多文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也成了道观的一道风景线。同时,被埋没在道观的绝世才女,给她的故事更添了一笔愁苦,怜惜和惊艳,让李季兰名气大增。李季兰辗转于各大诗会,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有地位的人物都以请到她为荣。

终于李季兰的名气大到被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惜才的皇帝传她入宫。已经不复年少的李季兰,靠着一身历经人事的才学征服唐玄宗,被留在京城,可常进宫与皇帝谈诗书、论文章。而李季兰也就此在京城安家,一步步走进官场重地,而一旦搅入其中,再无回旋之地。

唐玄宗晚年,唐朝盛世已然不再,朝廷波谲诡异,异端频起。本来尚在官场之外的李季兰,还能勉强独善其身,远离是非之地。但是,在抢夺皇位的战争中,她被迫站了队。深受唐玄宗喜爱的李季兰在文人中的地位,不亚于李白的盛年之势,为了给自己夺权造势的朱泚要求一批文人写诗歌颂自己,其中就包括有号召力的李季兰。

若是朱泚夺权成功,登上皇位,或许李季兰还有更久的时间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会有更多的作品流传下来。可是,事情的发展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朱泚篡位未成,命丧当场。而不懂官场政治的文人李季兰,不仅没有和朱泚断绝关系摘清自己,而是给这位相识一场的人作诗悼念,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当朝皇帝唐德宗。

他不是惜才的唐玄宗,与这位才女相交不深,更何况皇权在上岂容他人藐视。怒气冲天的唐德宗直接下令,逮捕李季兰,以通敌之罪处决。一代才女就此殒命。封建体制下的女子,活着已属不易,能把一生过得潇洒,依靠才气在那个时代立足更是为数不多。从年幼就已显现的才气和父亲的迂腐之见的冲突中,李季兰的一生就已注定不会平顺。

但还好她没有依顺传统的道德观念,打破了封建思想的陈规陋习,把自己能掌控的人生部分,活得轰轰烈烈,活得潇潇洒洒,把自己才气附到纸上,传于万世之后。让后世的我们有机会读到才华横溢的诗句,感受那千年之前的灵魂带来的惊喜。

参考资料:

《赐秦良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