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王凯、江疏影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清平乐》大火,该剧以北宋为背景,讲述了宋朝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的故事。

那么,关于宋仁宗赵祯,你了解多少呢?

狸猫换太子

80、90后可能都看过周杰版的《少年包青天》,当年这部剧火遍大江南北,除了惊险刺激的剧情外,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而其中由贾致罡饰演的宋仁宗,虽然戏份不多,却由于帅气的外形着实吸了一波粉。看过这部剧的可能都对最后一个故事记忆犹新,这个故事叫翻龙劫,讲述的是刘太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不过是后世改编演绎的戏曲故事而已,真实的历史比之要简单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包青天》赵祯剧照

历史上,没有狸猫,也没有换太子,但是为赵祯换母亲却确有其事。宋仁宗赵祯的亲生母亲李氏起初并不是真宗的妃子,而只是宋真宗宠妃刘氏也就是后来的刘太后的侍女,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真宗临幸,竟然怀孕,生下了皇子,也就是赵祯。刘氏没有孩子,便对外隐瞒实情,宣称皇子是自己所生。真宗宠爱刘氏,便顺水推舟,帮她隐瞒了真相。李氏也凭此晋封了皇后,而赵祯的生母李氏只被封为崇阳县君。

真宗死后,赵祯继位,是为仁宗,刘氏也被尊为皇太后。因为新皇帝年幼,军国政事一切要务皆由皇太后把持。

仁宗亲生母亲李氏去世时,因为等级低下,宫中没有打算为她举办葬礼。宰相吕夷简在上朝奏事时说:“听说有宫嫔亡故了。”刘太后吃了一惊,问:“宰相连宫中事务也想干预吗?”吕夷简默不作声,于是刘太后生气地领着皇帝起身回宫。过了一会儿,刘太后单独出来,质问他:“你是不是想离间我们母子?”吕夷简不慌不忙地说:“太后以后不想保全刘氏了吗?”太后恍然大悟,于是封李氏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刘太后剧照

刘太后在世时,慑于她的权威,没人敢向皇帝透露他的身世,皇帝对他的身世一无所知。刘太后死后,有爱嚼舌根子的人为了讨好皇帝,向皇帝道出了他的身世,并且添油加醋暗示是皇太后迫害皇帝生母,下毒将其害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夷简剧照

仁宗知道后悲痛欲绝,愤怒之下亲自为生母开棺验尸,结果却出乎仁宗意料。原来李氏死后,刘氏听从宰相吕夷简的话,以一品礼仪安葬了李氏,并为她穿上了皇后冠服,用水银保养尸体,所以当仁宗开棺时,已经去世一年多的李氏尸体保存完好,容貌宛若生前。

仁宗大为感动,对身边人说:“人言岂可尽信。”内心充满自责。于是为刘太后加谥号“庄献明肃皇后”(后改为章献明肃皇后),封亲生母亲李宸妃为“庄毅皇后”(后改为章懿皇后)。宋代皇后谥号大多二字,自刘氏起,才有四字,以彰其德。

宋仁宗剧照

《清平乐》中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基本上符合史实,唯一有出入的就是历史上赵祯在刘太后薨逝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的,在此之前并不知道。

  • 重熙增币

熟悉明朝历史的可能都知道明朝有个称号叫“刚明”,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是个铁骨铮铮的朝代。与之形成对立面的则是宋朝,宋朝最为后世诟病的大概就是对辽国的岁币。

宋真宗时,辽国大军南侵,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取得有利战局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协议规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

“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停战协议的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约120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但同时也意味着宋朝彻底放弃了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

仁宗时期,西平王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后,举兵大举南侵,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场大规模战役且双方各有胜负。辽国见两国互相攻伐,认为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乃陈兵边境,就以下四个问题对宋朝进行指责。

一:周世宗不该夺取瓦桥关以南十县地;

二:宋太宗进攻燕蓟,师出无名;

三:李元昊与辽有甥舅之亲,且早己向辽称臣,宋兴师伐夏,不应不事先告知;

四:宋朝不应在边界上增筑工事,添置边军。

在提出各项指责后辽国要求宋朝归还关南十县,只有这样,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辽国为了兴战事而找的借口。

关于关南十城,澶渊之盟已经缔结四十年,两国对领土均无异议,现在辽国突然问罪,没有道理。况且,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后周世宗夺回关南十城,都是前朝的事情了,与大宋何干?如果辽国讨要关南十城,那么宋朝也有理由要回燕云十六州。

关于征讨元昊,宋朝早已让郭稹专程到辽国通报。元昊被宋朝赐姓,对宋朝称藩,现在僭越朝纲,扰乱边陲,宋辽曾商量过一起讨伐,怎么能说没有照会过呢?

关于边境增筑工事,不过是由于前日多雨,造成水患,乃在边境筑堤开塘,疏通水渠。至于操练军队,也是边境军队日常职责。

但此时与西夏的战事尚未结束,一旦再与辽国开战,将使宋朝陷入两面交战的困境,此事处理不好,亡国灭族也都是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投降派主张放弃汴京(开封),移驾西京(洛阳),遭到了仁宗重臣吕夷简的强烈反对。吕夷简表示,此时移驾,只会示人以弱,助长辽人的嚣张气焰,不但不应移驾西京,还应升更近于宋辽边境的大名府为都城,以示宋朝积极抗战的决心。

宋仁宗采取了吕夷简的建议,升大名府为都城,并且派遣富弼出使辽国,同辽国谈判,争取避免战事而折冲于樽俎之间。

富弼到达辽国后,根据仁宗的旨意,表示愿意对辽国做些让步和妥协,至于妥协的具体的措施,他提出了要么增加岁币,要么宋辽和亲,而对于辽提出的割地要求,富弼则坚决不允。

在与辽兴宗谈判的过程中,富弼充分展现了杰出的外交手段。他软硬兼施,劝辽兴宗与宋保持友好,并表示宋辽友好,所有的岁币将都属于他本人,而一旦开战,胜利了功劳归将军,失败了责任则在辽兴宗本人。而大宋幅员辽阔,有精兵百万,一旦开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辽兴宗此时国内政事不稳,听了富弼的话,颇为心动。富弼于是趁热打铁,表示:

“议婚即不增岁币,不如增币对辽更有利。辽如能令夏国对宋臣服,则岁币增金帛二十万,不然则只增十万。”

辽兴宗听了富弼的建议,犹豫不决,一时难以决定,便打发富弼先回去,给出具体方案后,多写几份誓书,拿过来让他挑选一番。

两月后,富弼带着起草好的三份誓书再次使辽。辽兴宗仔细斟酌后选择了增加岁币的誓书。眼看和约缔结在即,宋辽双方又针对誓书上的一个字扣起了字眼。

宋朝的誓书写明“助军旅之费”,而辽兴宗则要将“助”改为“献”字。

以下奉上谓之“献”,如果用“献”字,宋朝明显要矮辽国一截,富弼坚决不同意。

见富弼不同意,辽兴宗又表示不用“献”字改用“纳”字。

似乎也好不到哪去,富弼仍坚决不从。

辽兴宗很生气,不愿跟富弼在这扣字眼,而是决定绕过富弼,派使者出使大宋,直接和宋仁宗商讨誓书的文本内容。

赵祯

富弼暗叫不好,于是在回国的路上赶紧给仁宗上奏,说明情况,要求朝廷切勿答应辽国使者。

然而为时已晚,仁宗对这一字之差并不以为意,在与群臣商讨后,决定使用“纳”字,等到富弼回到汴京后,一切已经尘埃落定,誓书已经签署:

“宋别纳金帛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加上澶渊之盟约定的数字,宋朝每年给辽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这次和约的签订,缓和了宋辽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使得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局面得以延续。宋朝幅员辽阔,经济发达,相对于巨额的战争经费,多增加的岁币对宋朝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且和平局面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局面造成了双方兵备松弛,以至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最终被女真建立的金国打败,宋朝失去了淮河以北大量土地,不得不向金国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