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发生于欧洲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中期,随着城市的欣欣向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影响了欧洲历史文化进程,也给未来科学革命和艺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是一场弘扬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哈姆雷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引起了读者对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断探索与思考,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哈姆雷特》历史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是十五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家,创作的《哈姆雷特》又被称为《王子的复仇》,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创作之时正值封建主义逐渐削弱的时期,资产阶级势力冉冉升起的交替时期,也是欧洲的历史文化交汇期和转折期,当时欧洲社会秩序混乱,资产阶级和王权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整个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用戏剧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暗黑现象,《哈姆雷特》中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的激烈冲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欧洲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1、借助文艺复兴浪潮

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兴起,人文主义者们反对封建迷信的虚伪“神权”,开始追逐世俗人生自由意志和平等人权的新文化思想,“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理念,《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借以当时的欧洲社会背景为素材,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线。

揭露了当时欧洲社会以王室为代表的封建贵族腐败、挥霍、压榨资产阶级和人民的社会环境,也揭开了王室贵权与封建主义的遮羞布,展现了其欧洲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的恶劣环境,引发了人们对文艺复兴的思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人文主义与《哈姆雷特》的联系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套理论体系,注重体现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提倡自由、平等、公正,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倡导理性,反对愚昧,是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王子正是自由和平等的化身,是欧洲时代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述的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哈姆雷特出生在王权世家,却在德国卫斯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受到许多与传统教会截然不同的新思想观念人文主义思想在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语言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方面,哈姆雷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重于分析,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本素质,由丹麦王室的动荡想到整个时代的不堪和动乱,把个人复仇提高到社会改革上的高度,哈姆雷特曾发出呐喊“除我一人倒霉的以外,谁还能拯救这混乱不堪的世界”,这也体现了哈姆雷特想改造社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看待问题太理性,哈姆雷特多次的权衡利弊、犹豫不决,在复仇中不断拖延,使得他错过很多次可以报仇的机会,如哈姆雷特本可以在教堂里将克劳狄斯绳之以法,他本可以不让奥菲莉亚的悲剧发生,哈姆雷特虽然内心充满了复仇的想法。

但他没有滥用暴力,虽然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彷徨但也充满信心,在不断地打击和磨炼中成长,最后他才能果断地将毒箭刺中克劳狄斯,虽然最终他复仇成功,但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不免有些令人惋惜,莎士比亚通过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深化了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同时也赋予了浓厚的戏剧悲剧的现实时代意义。

二、《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的典型代表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其相应的社会阅历也不同,所形成的世界观和认知结构也不相同,《哈姆雷特》这个悲剧故事,既是社会环境所影响的,也有哈姆雷特自己性格原因所造成的。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欧洲文艺复兴是当时思想进步和解放的运动,它由当时的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的一批人文主义者和思想家所倡导,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历史渊源上人文主义精神都包含了“人本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注重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尊重人的价值,“”是万物的尺度。

“人文主义”思想精神是欧洲社会大背景之下,欧洲意大利的新兴资产阶级推动文艺复兴的一种思潮,资本主义用“人权”来反对“神权”,反对“教会”和“封建主义”的愚昧、虚伪和腐败,特别是在“教会”与“非教会”、“人文科学”与“神学”在教育、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多个方面存在分歧与矛盾。

人们越来越注重现实主义所带来的世俗生活,再加上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自由意志与平等个性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以及新兴资产阶级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也越来越强大,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浪潮就慢慢从意大利传播至欧洲各个角落。

2、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也就是“生”与“死”的关系,那该如何理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呢?是继续忍受苦难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义无反顾的反抗压迫呢?“毁灭”可以摆脱肉体所受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但是这世界上又有人会甘心忍受轻视,受人压迫,《哈姆雷特》中写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奋斗的过程是痛苦的,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也是痛苦的,在哈姆雷特知道叔父克劳狄斯是杀害父亲凶手之后装傻的隐忍,和在最后决定起身反击,这都在说明哈姆雷特一前一后的矛盾思想,也是哈姆雷特渐渐成长的必经阶段。

哈姆雷特本该在无忧无虑的美好年华中继承王位,但却在受到父亲离奇去世、母亲乔特鲁德改嫁新国王叔父克劳狄斯的重重打击之后,又遭受叔父克劳狄斯就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的巨大打击,他对整个世界感到疑惑、屈辱、愤恨、绝望与心凉,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正面反击叔父克劳狄斯。

所以在知道真相之后发了一通牢骚,便选择隐忍,伺机报复,在《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有责任感的人,但是犹豫不决的性格,造成他的人生悲剧,尽管他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想破旧立新,想改革社会,但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与邪恶同归于尽的命运,这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弱点。

3、女性人权的地位

“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一头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吧!”这是哈姆雷特喊出的经典名句,在当他得知自己的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刚刚去世不久之后,要嫁给自己的叔父新国王克劳狄斯之时发出的怒吼。

从古代至欧洲中世纪时期,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直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权宣言》的“人权”思想的刺激下,女性人权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女性人权大致分为几类,其中就有“无动于衷的母亲”和“歇斯底里的少女”一说。

如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亚,其性格不谙世事,又天生丽质,单纯又善良,但受当时社会大环境影响,奥菲利亚思想保守、脆弱,又没什么主见,最终以悲剧收场。又如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乔特鲁德,她敢于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不被世俗所束缚和牵绊。

但她也是一个牺牲品,一个被男权主宰的牺牲品,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艰难生活,乔特鲁德一生的悲剧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女性人权的忽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人性在宫廷中的丑陋。

文艺复兴时期是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是思想家对社会思想的一种价值探索,《哈姆雷特》这本戏剧简单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社会现象,剧情以悲剧收场也表现了作者对于欧洲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的无可奈何以及悲凉的心境,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暗黑与秩序的混乱。

《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也极具多样性,人们的思想保守以及懦弱、犹豫不决的情感,用语言生动地表达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也反映出人文主义对于欧洲人民的思想精神洗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生活中再次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这样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浅析《哈姆雷特》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2、人道主义精神在欧美文学创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