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石之美者,为玉。这是古人对于玉的定义。玉源自于石,但先人们在使用和磨砺它的过程中,被其明丽的色彩和温润的光泽所招引,迷醉于玉的神奇瑰丽。于是玉从石脱胎而出,成为人们眼中天地之灵化生、山水之精凝聚的神物,美的不可方物。而玉的“天下至美”也被向来善于联想又重人文的古人扩大到了“人之美”的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仙女》

《诗经》中就有着大量以玉比人的诗句,比如以玉比喻少女美貌与纯洁的“白茅纯束,有女如玉”,以玉比喻男子外貌出众、学士渊博、品行高洁的“彼其之子,美如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等。此外,汉语中也有大量用“玉之美”来形容“人之美”的词语,比如“面如玉冠”、“金相玉质”、“玉骨冰肌”、“如花似玉”等等。在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还用“发委藉地,肤色玉曜”来形容汉国君李势的妹妹相貌俊美,以玉色美比喻肤色美。

▲玉雕名家 作品《悟道》

可以看出,古人们擅长发挥形象思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将玉之质美同人之貌美联系起来,用美玉圆润柔和、色泽纯洁的外观来赞美宁静和美的女子和温文尔雅的君子,让人和玉都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美好状态,继而又延伸出了以玉的高贵来比喻人的文化修养、精神风采的隐喻。这种比兴的写法,使得玉之美和人之美既有“质”又有“文”,中国人历来对于人格美的爱尚也在其中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吴和贤 作品《寿星》

以玉石形容那些美丽又易逝的容颜、珍贵而不可见的人性,并非是古人有意为之。他们只是遵循着爱美的本能,被玉那润泽的光彩所感染,继而使 “玉”这一自然之物同人的精神气质发生共鸣,玉质之美浸润了人类崇高的人格,于是 “以玉比人”的文化也就自然孕育而生。这种文化是中国人历来向往的自然美和人格美的审美境界,“玉人”一词即是这种审美观念的凝聚,它在我国大量的文学作品中皆有出现,是兼指男女两性,以自然之美为人格美的黄金典范。

▲玉雕名家 作品《铁拐李》

将人与玉等同起来看待,可见国人在欣赏玉雕、玉器时的一般心态。这里是玉雕名家,文章千古事,美玉万年传,关注我们,一同品味传统文化,感悟华夏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