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子般大小的颗粒在碗中盛着,轻轻咬开橙红色的表层,熟悉的枸杞味道在口腔爆开。基于潮汕地区宴席中常出现的甜菜百合莲子羹,这道百合莲子爆珠采用正向球化技术,将熟悉的食材变为口感丰富的爆珠,让传统潮州菜以创新手段“尝”出新花样。

近日,韩山师范学院(下称“韩师”)的网络课程《舌尖上的潮州菜》将在原有潮州菜概述、潮州菜食材、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菜宴席习俗等八个板块的基础上,新增设潮州菜创新板块,加入12道创新潮州菜科普作品,将韩师人的潮菜创新成果分享给社会大众。

施展跨界魔法

创造传统潮菜全新口味

“时代在变化,仅有传承还不够,但要靠行业做创新有点困难,因为只有高校才有时间、精力、设备、能力去做,所以我们希望能承担起这个任务。”韩师潮菜学院副院长黄俊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师潮菜学院的师生用分子料理制作了12道创新的潮州菜。图为“太极护国菜”。受访者供图

从去年3月份开始,韩师潮菜学院的师生用了超过半年的时间设计、制作12道创新菜品的科普课程。黄俊生表示,创新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就韩师而言,培养学生是首要任务,其次是希望能够引领整个潮州菜发展的潮流,既要捍卫它的经典,又希望它能跟得上时代。

“与传统只有热加工的做菜方式不同,这12道菜品都是用分子料理的技术制作的。” 黄俊生介绍,分子料理就是用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做菜,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风行的关于菜品创新的方式。

韩师潮菜学院的师生用分子料理制作了12道创新的潮州菜。图为“梅羔凤尾虾”。受访者供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菜传承人方树光的指导下,潮菜学院的师生挑选出12道有内涵的传统潮州菜,融入低温脱水、球化、烟熏、胶化等现代分子料理技术。潮菜学院烘焙教师黄美玲表示,“通过12道不同的菜来体现12种不同的分子料理工艺,让大家掌握菜品的同时,也能掌握涉及到分子料理的所有工艺。”

“在形式上做烘托和渲染更符合当代大众的喜好,增加他们的好奇心。”黄美玲说。创新潮菜太极爆珠通过球化技术,将太极护国菜进行处理,在保留了原有太极形状、色彩及口味的同时,将它以爆珠的形式呈现,既还原了太极护国菜原有的特色,又给大家一个全新的享用体验。

发掘特色食材

寻味山野海内外

潮汕特色食材亦成为韩师创新潮洲菜的一个方向。目前,韩师已经开发出多道菜品如羔烧苹婆、苹婆米糕、苎叶粿、艾草海石花,现已有部分菜品开始在酒店销售。“我们团队会经常做田野调查,看看民间有哪些原料使用率低又适合食用的,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开发。”潮菜学院实验师彭珩说。

苹婆,梧桐科常绿乔木,又称“凤眼果”,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在广东常栽植为供观赏的庭园树。经过开发,苹婆的果实已经可以做成超10道系列菜品,用来做汤、羹、甜品、小吃等都可以。彭珩在做田野调查时,偶然发现中山路有苹婆树,被花吸引,之后了解到它的果实也是可以食用的。在潮州,人们大多用苹婆的果实来煮汤。彭珩介绍,“苹婆果实的性状和板栗比较像,但比板栗更多了一丝清香,口感和味道与潮州菜的特点比较吻合,不会过于重口。”

彭珩表示,韩师发掘的潮汕特色食材,有些是时令性的,存在感不高,而将这些食材做成潮州菜,在推广潮州菜的同时,也能推广潮汕特色食材。

除了开发潮汕本土食材,韩师还积极为潮州菜引入海外的新食材。黄俊生介绍,国家每两年都会有一些新的食材被批准进入市场,此外还有一些已经从国外引进但还未被引入潮州菜的食材,“韩师一直有在做食材引进的工作。”

记录潮菜食色

凝固新鲜回顾经典

肠粉裹着浓稠的汤汁,薄壳与金不换咸香诱人,咸水粿上的老菜脯仿佛刚从锅里舀出……韩师推出的仿真菜品力求呈现菜品刚出锅60秒内的形态,并永久定格。仿真菜品应用于企业单位与展示潮菜文化,帮助食客判断成品菜色,提升点菜效率,亦可感受多样潮菜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师推出的仿真菜品力求呈现菜品刚出锅60秒内的形态,并永久定格。图为潮州菜菜品模型。受访者供图

目前,韩师已研制推出超过320件潮州菜菜品模型。“近半年我们掌握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卤鹅的整体开模、龙虾壳防腐处理定型,之前的菜品模型大多数是组装的,现在这些都是大型物件的开模。”韩师潮菜学院学生郑少雄说。

“越是传统的菜肴,做成仿真菜越有价值。因为很多人没有见过,因此有更多文化价值。”郑少雄说,韩师制作出部分传统菜肴的模型如明炉烧响螺、糕烧地瓜花、水晶龙虾等,同时借鉴潮州旧时的饮食文化,将仿真菜与潮州八仙桌结合,创造出一些符合潮州地方的宴席。

创新亦是守正,传播亦是传承。《舌尖上的潮州菜》已经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累计约12000名学生选修。该课程将全部改版为中英文双译课程,面向海内外,目前还在翻译阶段。黄俊生说:“要向社会公众公开科普,让大家知道潮州菜除了有传统的菜肴,还可以做创新。”

【采写】肖燕菁 陈淑曼

【作者】 肖燕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