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设立的一批经济特区,汕头自古便是我国重要的商埠,地处富甲一方的潮汕地区中心位,著名侨乡人才辈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十分尴尬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汕头这座城市最大的特点竟只剩下“饮食文化”,而城市的经济增长量却迟迟不能够与其经济特区的身份相匹配,这个沦为三线城市的经济特区自此失去了特区应有的“特别”。

而关于城市今后的发展也陷入了长久的纠结,人们不禁唏嘘,一手好牌被打烂,汕头真是白占了一个特区的名额。对此汕头人也十分委屈,使劲浑身解数依旧“德不配位”,所谓捧摔不过如此,未来的汕头又将何去何从呢?

往事如烟,汕头经济特区的提名来之不易

说起汕头,“吃”字当头,民以食为天,人们总会想到潮汕菜和功夫茶,毕竟这是汕头不可多得的饮食文化,但除了“好吃”,汕头这座城似乎就身无长物了。现在,身为经济特区的汕头经济发展水平常年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而GDP总量在广东省内都排不进前十,和同是一批划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比起来,甚至不及其十分之一。没有比较没有伤害,一个经济发展上的“后进生”如何能够担得起“经济特区”的名号?这便要说起一段关于汕头“提名”的往事。

历史上的汕头便是中原人俗称的南蛮之地,因为地处“省尾国角”,和内陆地区联系甚少,颇有些困兽之斗的意味,想要发展却没有互通的基础,想要活动也囿于逼仄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甘认命的汕头人精打细算,充分利用了海港的地理优势,早早开埠通商,汕头旅居海外的富商华侨众多,形成了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传统。汕头,这是一个连恩格斯都认可的“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在1922年时,汕头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小高潮,全年的资本总额近5800万元,成交贸易额达到近7亿万元,这也是汕头开埠以来最为风光的一年,也正是这一年所取得的辉煌让在这年出生的吴南生记忆犹新。

吴南生何许人也?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试验田,被誉为“特区之父”。

1978年,吴南生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后才重归故土的他,看到曾经有“小上海”别称的家乡汕头饱受战争摧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吴南生痛心疾首,他深知汕头贵为天然海港与著名侨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进外资拓展外贸。

如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到汕头这片土地上,汕头将永远错失最佳的发展机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979年,在一次中央高层会议上,吴南生提出是时候让广东先行一步了,并力荐自己的家乡汕头一同加入建设行列。

吴南生一番话引发了在座各位一系列激烈的讨论,吴南生当场拍案而起立下军令状,恳请省委同意,他愿亲下汕头,一切的责任他一人承担。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当场拍板“要搞实验全省都有份。”

连邓小平都发话了,“就叫特区,你们自己搞,一定要杀去一条血路来。”吴南生得令,便开始一心一意为汕头谋篇布局。

百密一疏,重经济轻文化的建设归于迟缓

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汕头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吴南生最初看好汕头也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外贸传统和丰富的侨商资源,希望可以集结在外打拼的优秀侨乡的力量,拉投资搞建设重点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外贸,可谓是前景一片大好。

事实证明,在吴南生的带领下,汕头在一段时间内,也实现了经济非正常高速增长,外贸出口总额全国排名第六。

再到轰轰烈烈的大潮汕分拆,经历了十年的沉淀,经济特区又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围,汕头重在工商贸,揭阳发展重工业,潮州盘活旅游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们满心以为经济腾飞指日可待,不想一切的纸上谈兵都拗不过现实的无能为力,经历了反反复复的重新定位,汕头的发展总体回归平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找原因才发现,三分潮汕的宏伟蓝图不过是区域规划的一厢情愿。重经济轻文化,一心追逐经济的腾飞却忽略了潮汕文化同宗同源的根本,汕头、揭阳、潮州本是“潮汕人民一家亲”。

相似的语言文化、民俗生活增强了这三地原住民的家族集体认同感,潮汕三地区划的重新拆分后,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反而导致了三地发展的相互掣肘,经济特区汕头失势,再也无法发挥中心枢纽的重要作用,原本团结的潮汕大家族由此四分五裂各自为营。

和一同被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相比,汕头几乎完全没有优势,区区一个地级市,本就因为权限不足而施展不开拳脚,地方配套设施的不到位,让好不容易拉来的“乡情”投资打了水漂,商人本就重利。

即便是看中乡愁为家乡投资做实业,也需暗自掂量一番回报率的问题,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更何谈回报?那么这样的乡情投资不做也罢,毕竟在商海中浮沉,人情社会的那一套,并非是路路通。

急于求成,重效益轻信用的发展万劫不复

潮汕乡情文化的毁灭堵死了汕头特区高速发展的道路,却并不足以造成致命一击,实际上潮汕人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无视与践踏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众人皆知潮汕人精明能干善于经商。甚至是无孔不入,倘若这样的本事用在正道上,汕头特区怕是早就成为第二个深圳了。

只可惜潮汕人急于投机赚快钱,唯一的办法只有昧着良心做事,于是坑蒙拐骗的花样层出不穷,市面上假货横行,骗税成风,“灰色经济”的种子在此萌芽疯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市场秩序,更是对国家经济造成重创。

举国震惊的系列骗税案就发生在这里。1995年,汕头朝阳、普宁1000多家对外出口的企业违法犯罪率竟然超过了98%。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系列骗税案中,光是造假的增值税发票数量就达到了8.8万,虚开税额达到了223亿,涉嫌骗税金额也有42亿。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虚假的皮包公司为了骗税不惜花钱租当地老人和孩子的身份证来使用。

这一系列案件让潮汕人长久的上了中国打击骗税的“黑名单”,不仅砸了潮商苦心孤诣经营多年的金字招牌,给汕头套上了“造假”“行骗”的沉重精神镣铐,更是陷整个汕头特区的经济发展于万劫不复,玩火自焚便是如此这般,社会信用的缺失让汕头寸步难行。

犯法的企业多了,守法的企业跟着连坐,当信用极度缺失,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也倒退到钱货两讫,不少的企业垂死挣扎濒临破产。

除此之外,走私、买卖批文、卖假货,这一系列非正常经济发展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践踏了经济特区的尊严,致使汕头政策优势尽失,投资环境的愈加恶劣,侨商鱼贯而出的撤资,让这座城市彻底的沉寂了下去。

人才流失,丧失特区的特别而陷入纠结

从人口流动中看城市发展,人才的走与留映射出城市发展的喜与忧。潮汕人重商,生意遍布全球。潮商将“走出去”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唯独做不好“引进来”,外来人才被排挤甚至连本土的优秀人才都留不住。

以马化腾为首的潮商出生在汕头,却将自己的商海第一站定在了深圳,难道是对故土没有一丝的留恋吗?是看透了故土的封闭阻碍发展。

对于人才招引,在改革开放初期,汕头贵为特区不是没有出台相关的人才招引政策,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收效甚微。汕头一地外出留学的人数多达七万,但这七万人里愿意回来建设家乡的却寥寥无几。

汕头的原住民对于本土文化超乎寻常的认同使得他们本身十分热爱本土的语言文化,对外交流都是一口乡音,这无形的排外意识阻滞了汕头的“引进来”,外来人口想要听懂潮汕话尚且是个难题,更别说学讲方言融入当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人才就没法谋求发展,没有发展更妄想招引来人才。彻底失势的汕头如游离于经济特区之外,被抛弃被遗忘,发展得甚至不如一个三四线城市。

对于汕头的城市定位规划,不是没做过新的尝试,无论是侧重工业还是港口,无论是建设高新区还是开发房地产,城市定位的毫无头绪与发展线路的纠结不定让汕头再一次错失了发展机会,三分潮汕后又十年,身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却陷入了负增长的泥淖。

在2000年时,汕头在广东省的GDP排名还在第六位,五年后直接跌到第十,之后就直接跌出了前十,直到如今也没能回到前十的行列。

而汕头的港口一季度货物吞吐量仅有730万吨,大约只有广州的二十分之一,深圳的八分之一,淹没在深广特区、珠三角的万丈光芒中,大家甚至忘记了原来汕头这个经济特区也曾经有过“特别”的过往。

重新出发,挣扎在泥泞里的希望和倔强

其实,从未有人给“经济特区”下过一个特定而完整的定义,但前有广州、深圳、珠海开发展先河,后又汕头发展偏离航向陷入长久的发展纠结,试想或许是人们将自己对于“经济特区”的刻板印象强加给了汕头?

又或许脱去“经济特区”的沉重皇冠,汕头还能回归几分海港小城的闲适与美好?尽管同为经济特区,但汕头应当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为什么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既定的地域标签陷自身于两难?

我们无法避免城市之间的发展对比,但这也绝非是来自社会的恶意,只不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经历而已,幸运如广州、深圳、珠海,从一开始就找对了发展思路,才能有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汕头不过是暂时的迷失,我们坚信终有一天它也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其实反观如今的汕头,并不是全无发展。随着新生代潮汕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汕头人民的生活,这其中不乏对本土文化的肯定与支持,却增添了原本所缺失的那份理解与包容,这是为愿意了解潮汕文化的外乡人所留下的一条文化捷径。

经过网红化改造的公园、古迹与步行街留住了异乡客的好奇心,白墙上的艺术喷绘用汕头人特有的幽默向游人展示了潮汕文化“潮”的那一面,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却又能够让人接受的新式潮汕文化解读。

把对家乡的热爱写进rap里,AFinger说唱团体一直在为家乡发声,尽管是听不懂的方言发音,却在潮汕方言、广东话以及普通话的自由切换和奇迹般押韵的语音语调中听出了潮汕大家族的团结、自立与坚强,向世人展示了潮汕人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存真、留善、不讨好、不将就,这便是新生代潮汕文化的自我认同,也是它挣扎在泥泞里的希望和倔强。我们从不怀疑汕头会变得更好,但既然现实是一片泥泞,也回不去曾经的荣光,那就别只顾着回头,继续大步向前走,走出汕头本该有的本我与真我。

重新出发,不是否定过去,也不是逃避现实,应当容许缺憾的存在,汕头也许再也无法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但它也正在回归一个常态化的发展,也许这才是属于它的正确的步伐,别说什么纠结不纠结,特别不特别。

毕竟纠结过后必然是豁然开朗,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方才是汕头经济特区该有的那份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