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三毛

楔子

大漠可以有狂野 也可以有温柔

自然赋予它狂野 而人则赋予它温柔

在这本书里 跳动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庞

发生着一件件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

这里有轻松诙谐,也有深情款款

我们可以在这里发现未知 也可以寻找共鸣

起因是三毛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

感应到前世的乡愁

于是,她便搬去了那里

并写下了这部以大漠为基调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

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头,尚且知道珍爱

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

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

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哑奴

“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的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的西属撒哈拉,依然存在世袭奴隶的现象。

哑奴是黑人奴隶,没有名字,不会说话,而当地的居民对待一个奴隶的态度,甚至比不上一条狗。他们骂他是“哈鲁佛(猪)”,让他在撒哈拉正午近五十五度的高温天气下工作,还把他当作一件物品一样买卖来去。

可是,当三毛把他像朋友一样对待时,才发觉他懂星象,还会用手势告诉三毛,他的身体不自由,可他的心却像飞翔的小鸟一样自由。他还偷偷为三毛送来洗好的青菜,帮她洗车,为她补好山羊踩坏的天棚……

我们能看到的不是奴隶,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人。

收魂记

“物质的文明对人类并不能说是必要,但是在我们同样生活着的地球上居然还有连镜子都没有看过的人,的确令我惊愕交加,继而对他们无由的产生了一丝怜悯,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因素?我久久找不到答案。"

撒哈拉威人把照相机当做摄人魂魄,要人性命的东西。

三毛起初只是给两个女人照相,却引得那一家的男人勃然大怒,说三毛收了她们的灵魂,她们就快要死了。女人听了这话,开始苦苦哀求三毛删掉拍摄的照片,任凭三毛怎样解释都无济于事。

他们那里的人,甚至于见到镜子都会害怕躲闪(沙漠里的车连后视镜都没有),今日的我们恐怕难以想象,实在令人惊愕不已!

搭车客

“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地来回驶着,它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窄弄,一弯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

沿着将近一百公里长的狭狭的柏油路,三毛总是遇到那样单薄的赶路人。他们扛着东西,顶着漫漫黄沙踽踽独行,这其中不乏老人和孩子,这样长的路,这样热的天,要靠双脚走到什么时候呢?

她在书里描述“总也忍不下心来,把头扬得高高的,将车子扬起天的尘埃,从一个在艰难举步的人身边刷一下开过。”于是她便一遍又一遍地搭送着路上的人们,“顺便带上车的人,在下车时,总好似拜着我似的道谢着,直到我的车开走了老远,还看见那个谦卑的人远远地在广阔的天空下向我挥手,我常常被他们下车时的神色感动着,多么淳朴的人啊!”

荒凉的土地,总依靠着人与人之间这样可贵的情感一点点被温暖渗透。

三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与荷西在一起时的恣意洒脱,还是在荷西离去后的心境的倏然下跌,她都始终对世间万物保有孩子一般的天真和执念。“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却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

它不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烟火气”的沙漠图卷,更让我们看到三毛内心深处的勇敢,潇洒和浪漫。

end

文案:张子涵

排版:张子涵

审校:余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