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共1200字;阅读时长5分钟

《当代教育家》2020年第10期 微观·声音

给学校减负需从机关减人开始。

——中国教育报一篇文章指出,教育行政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事务繁杂、多头管理,是基层学校和教师负担沉重的原因之一。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按照编制配备工作人员,可做可不做的事,可报可不报的表,可交可不交的总结和计划,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就不会要求基层学校和教师完成,因为他们自己也完成不了。

★你这事儿做得真棒,将来肯定送你上幼儿园。

——相声演员于谦这样“套路”儿子,从小用“上幼儿园”激励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所有小朋友都哭时,于谦的儿子却如同获得了奖励,兴高采烈地与父母道别。

★我们就算没有补课,但是内心也想补课,还不是因为难以生存下去。

——东北某学校恶性补课事件被通报批评, 网络留言中点赞最高的却是几位老师的呼声,还有一位老师说道:如果工资可以,谁愿意扯着要废了的嗓子再跑出去讨生活?

★幼儿园本该是这样的,教师千方百计地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幼儿全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诱导着、被指导着,其生活完全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流水般一天天地度过。

——日本教育家仓桥物三先生著作《幼儿园真谛》

★培养学生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耳濡目染, 极多的交流和训练。

——这是西湖大学施一公培养人才的方式,他会和学生们一起开组会、分析问题,甚至教他们怎么表述。在他看来,一个博士生没有和导师几百个小时这样的交流和训练,是出不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几年前,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没有,学生一样很棒。

——有了家长群后,老师的日常工作多了大量的信息,很容易分心,各种东西反而把教育搞复杂了,老师的工作更复杂,学生的世界也更复杂。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

★您这样一只蜗牛,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您捧着爱心,慢慢地爬到我们身边。

——一位匿名捐赠人21 年捐款千万,她在汇款单上写道:坏事不做,好事不说。落款是“顺其自然”。她的事迹影响了很多人,一些孩子便凭着自己的想象描绘“顺其自然”在他们心中的样子。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朱光潜

★“想要”和“需要”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比如 “饿了,想吃碗10 元的面”。填饱肚子当然是“需要”,但是一块钱的馒头也能填饱肚子满足“需要”,那么10 元的面就是“想要”。

——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妈妈指出“想要” 并不可怕,重要的应该是帮孩子分清“真想要”和 “假想要”。

★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

——一位20 年访问上千所学校、七千多间教室的记者总结道。好的学校,也并非都好在同一个地方,所有好的教师也并非是同一类型的人。当每个教师都作为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