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春雷一响,雨水增多,与此同时,藏在地下冬眠的各种虫子渐渐苏醒,开始钻出地面,四处活动,所以这个时节被古人称为“惊蛰”。 早初,惊蛰名为“启蛰”,礼制著作《大戴礼记》中曾有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但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汉景帝,名为刘启,为了避开皇帝名讳,便将“启蛰”更改为“惊蛰”,然后到了唐朝时期,此时已经不需避讳,朝廷想将名字改回,可是百姓早已习惯“惊蛰”这个叫法,于是没有改动,直到如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天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除了气候上会有所变化,也有很多传统习俗与讲究,其中老一辈留下的这“2吃3做”要牢记,多多了解老传统,赶走“霉运与小人”,顺心顺意好运来。

一吃梨

中国素来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每至逢年过节都会食用各种美食,一饱口腹之欲,惊蛰这天也不例外,民间素有吃梨的食俗,因为古时百姓大都依靠庄稼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然而惊蛰一到,万虫复苏,梨谐音“离”,这天吃梨,饱含着百姓希望虫害远离庄稼,渴望有个好收成的愿望。

除此之外,民间曾有“惊蛰吃梨,可以事业有成”的传言。这个说法主要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言闻名四海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曾经靠着买卖上党的梨、潞麻,“倒换”祁县的红枣与粗布,往返两地,从中盈利。

直到雍正年间,渠家第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之前,他的父亲拿出一个梨,让他吃掉并说:先祖曾经靠着贩梨创业,历经艰难险阻,今日在这惊蛰时节,你“走西口”创业,吃梨希望你能勤奋努力,可以光宗耀祖。后来渠百川发家致富,很多走西口者开始纷纷效仿,在惊蛰这天吃梨,想要讨一个好彩头,有着“事业有成,光耀门楣”的美好寓意,于是这个食俗慢慢流传至今,同时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干燥,梨也能生津止咳

二吃龙食

惊蛰时节,食用“龙食”是很多地区的传统食俗。所谓“龙食”,指的是以“龙”命名的各类美味,比如面条被称为“龙须”,葱饼则被称为“龙皮”,春饼有着“龙鳞”之名,馄饨意为“龙眼”,饺子意为“龙耳”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惊蛰当天,吃以“龙”命名的美食,表达了百姓希望春耕之际能够有一个好兆头,希望新的一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到来之后,春雷惊醒害虫,原本冬眠中的“害虫”渐渐苏醒,开始觅食,为了驱赶它们,惊蛰当天很多百姓都会拿着扫把来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同时会在家中大小角落点上清香,熏上艾草,希望赶走虫、蛇、蚊、鼠等等。人们将“害虫”视为“小人”,认为这样可以远离小人,赶走霉运,一年都会顺顺利利,好运连连。

祭白虎——化解是非

民间传言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惊蛰当日出来觅食,凡是这天“冒犯”白虎之人,便会常遭小人暗算,阻挠前程发展,会有百般不顺,为了保佑自己顺顺利利,很多百姓便会选择在这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纸绘成的“纸老虎”,多用黄纸做成,身上画上黑纹,口角之处画上獠牙。祭拜之时,需以猪血喂之,这样老虎吃饱之后不会出口伤人,继而用猪肉抹其嘴上,这样嘴巴充满油水,不会张口说人是非,如今祭拜白虎已没有如此繁杂,很多庙宇都会摆放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之日,会有很多人手拿祭品赶来祭拜,其中以老年人居多。

祭雷神——风调雨顺

惊蛰时节,春雷乍现,电闪雷鸣对于古代百姓来讲,可以说是带着神秘色彩的事情,人们往往相信惊蛰当天雷神会出现,自然而然雷神就成了惊蛰时节的节气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惊蛰一到,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雷神画像,摆上贡品,或是来到庙中烧香祭拜,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这是农耕时期百姓对于自然、庄稼最为朴实简单的期待,至今很多地区依旧保留这样的习俗。

惊蛰是一个“有关百虫”的节气,所以这天的食俗和习俗大多和驱虫有关,虽然很多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些活动大都包含百姓祈求风调雨顺,渴望顺顺利利的美好心愿。同时民间素有“冷惊蛰,暖春分”说法,惊蛰虽是春天的节气,但是在气候上仍然属于冬天的“尾巴”,此时大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同时注意保暖,健健康康过春天。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