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豪放词宗辛弃疾,是宋代词作最“多元化”的一代大家。他的词作,论及豪放之处,犹在苏词之上;写到婉约之处,也可以与柳永、秦观媲美。

诗人刘克庄评价说:稼轩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一个人的创作,大多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辛弃疾词风之所以如此多变,和他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国,青年时代兴兵起义,以及中年时代隐居上饶分不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弃疾的词风在他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潜藏其中,贯穿了他的一生。

过去有人说,李白能“十步杀一人”,是因为他拜了唐朝第一剑客裴旻为师。至于他的诗写得好,大概也和谢眺有一点点关系。

但辛弃疾这一身的文武艺却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和三个“金人”有很大的关系。了解他在金国的往事后,你会发现,辛弃疾就是南宋现实版的“郭靖、张丹枫”,是“身在敌营心在汉”的典型。

一、少年时代,辛弃疾神秘的“师承”

如今,在网络上但凡是对宋词有一点点兴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辛弃疾在二十多岁时就起义反金了。对于他曾经轻率五十骑,深入敌营捉拿叛徒张安国的事,更是津津乐道。

虽然大家都非常喜欢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激情,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他在南渡以前的生活状态。也不知道,他的词在南渡之初,风格已经成形了。

换句话说,就是辛弃疾在二十一岁以前,已经是文武全才的少年俊杰了。他的一身武功是谁教的,似乎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却可以从他早年的一些经历,瞧出一点端倪。

他填词、作文章的本领,最早年源于三位“老师”。其中一个是金国的进士、一个是金国的丞相,另外一个就是金国的皇帝。

辛弃疾的第一位老师叫刘瞻,是金国的“南榜”进士。他曾经师从于刘瞻的往事,被元好问记载在《中州集》里。

他的第二位老师叫蔡松年,在《宋史》中有明确记载,辛弃疾少年时代曾师从蔡松年,学习填词。

蔡松年本是北宋宣和末年,镇守燕山的边将,后来降金。蔡松年与金主完颜亮私交甚好,官至右丞相。所以辛弃疾很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关系,得以接近完颜亮,并受到完颜亮的诗风影响。

完颜亮本人酷爱汉文化,金国在他统治的时期大力推动汉化,分南北榜开科取士,而他和蔡松年都喜欢模仿苏轼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颜亮虽然皇帝当得不好,但是诗却写得很好,作品兼具豪放与婉约特色。比如他有一首诗写道:“孤驿潇潇竹一丛, 不同凡卉媚春风。我心正与君相似, 只待云梢拂碧空。”

后来,辛弃疾也写了很多类似风格的词,比如“少年横槊气凭陵”、“壮岁旌旗拥万夫”等等。

不过,辛弃疾明显更爱模仿自己的老师蔡松年。过去有人不太相信《宋史》中关于辛弃疾师承的说法,因为这无法解释他后来为什么会反金。

后来,有专门研究辛弃疾词传承的专家发现,他在南渡之后填的词,的确很多都化用了蔡松年的句子。

而且蔡松年当时在金国的名气并不大,专家推测,辛弃疾不可能是居住在乡间,听到了这些句子。只有可能是他和蔡松年关系非常密切,走得非常近,才有可能将那些句子烂熟于胸。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丞相老师,所以辛弃疾不光是懂填词写诗,还学到了武术。同时,他也学会了行军打仗的谋略。

辛弃疾的武艺和在军事上的才华,通过后来两次深入金营杀叛徒,以及平定“茶商事件”、“湖南匪乱”以及军事方面的奏折,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辛弃疾的恩师蔡松年病逝。两年后,金主完颜亮发兵攻宋,辛弃疾同年率军起义反金。

二、隐居上饶后词风转变

辛弃疾在南渡之初,词作受到屈原的影响最大,笔下书写的都是那些热血爱国的词。后来隐居带湖之后,又爱模仿陶渊明,写一些隐居的词。

因为他和陶渊明一样爱喝酒,喜欢交朋友。然后又因为陶渊明,喜欢上了庄子。所以,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当中,辛弃疾的词中掺入了婉约风格。词中讲的那些儿女私情,都与他的家庭生活有关。

因为宋朝的皇帝都鼓励大宋纵情享乐,所以他也按照官场上的风俗,蓄养了七八个小妾,一大群乐工。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生活体验,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帮助特别大。

比如,他曾经给一位叫阿卿的小妾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爱情词,《西江月·题阿卿影像》: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他听,把着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

他这名小妾叫阿卿,因为能歌擅舞,天生一付画中人的样貌。而且她不单只长得好看,还有一点点小性子。这厢敲锣打鼓地要她来听,她还故意站在那厢把着花枝玩儿。

她的身形是那样地瘦弱、娇俏,讲话时的轻声细语,都充满了柔情。可惜,她已经不在我的跟前了。

有时候喝醉了梦到她,我就叫唤着:卿卿,你在哪里啊,卿卿。结果旁边的人听到了,就把我摇醒,还笑话我。

这首词是写在阿卿去世之后,词中表达的情感尤其细腻,让人觉得辛弃疾当时过的生活,简直就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模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辛弃疾这样的作品还是相对较少的。他一生中的词作,有五分之一都和杜甫的诗有关,又有十分之一和陶渊明的诗有关。

再加上少年时代学豪放词,即使因为环境的变迁,心境的改变,让他在写婉约词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借婉约词,暗中抒发壮志难伸的愤懑。

辛弃疾的豪放词,传世名篇太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成为了辛弃疾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真实写照。

而成就最高的婉约词,就是那首《青玉案·元夕》,其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年以来,更是受到了后世的追捧。

结语

“硬核”的辛弃疾,少年时代的真实历史不可考。根据《宋史》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显示,他的家族在金国地位可能不低。因为史书记载,他的祖父不肯南迁,就是舍不得家业。

他的老师蔡松年,最后官至金国的右丞相,是金国重臣。他在蔡松年的身边,得到了极好的教育。所以他可能从小就是被当成一位将军,或者丞相接班人来培养的。

看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梁羽生扛鼎之作《萍踪侠影录》里的张丹枫。他的父亲张宗周本是张士诚后人,因为和朱元璋有世仇,于是投降瓦剌,当了丞相。

最后,瓦剌要攻打明朝,张丹枫反出瓦剌,破坏了他们的阴谋,而张宗周最终也因为民族大义,选择了和儿子站在了一起。

不过,辛弃疾则是在自己的祖父和蔡松年都去世后,在完颜亮攻宋的情况下起兵反金。所以辛弃疾和完颜亮的关系,又有一点像郭靖和成吉思汗。

辛弃疾一出生就在金国长大,受到金国尚武风俗的影响,很小就学会了骑马打仗的功夫。郭靖因为成吉思汗攻宋,与之反目成仇,而辛弃疾也因为完颜亮攻宋而选择了南归。

不过,因为历史记录的残缺,以上都只能作脑洞大开地推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