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一颗蓝色星球上,这颗星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目前已知早在38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简单的生命,一路走来遭遇过挫折同样也迎来过蓬勃发展,目前地球上拥有数百万个物种,它们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海洋、森林、平原、沙漠、绿洲等等都有生命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恐龙灭绝之后的1000万年内哺乳动物迎来了发展的时机,迅速地占据了恐龙灭绝后的空出的生态位,而人类也借机发展出现,并且形成了智慧文明。

400年前伽利略把望远镜指向星空,那是人类第一次真正能意义的把目光望向了星空,地球不再是束缚人类发展的存在,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类文明的未来就在星辰大海。

不同等级的天体结构

宇宙中的天体并不是随意运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它们都有自己所在的天体系统。以太阳系为例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在以地球为中心公转。同样地球带着月球在以太阳为中心进行公转,太阳系内类似的大行星一共有八颗。同样还有数不清的小行星、矮行星、彗星以及天体碎片等绕着太阳公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整个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之内,这是一个由2000多亿颗恒星构成的集合,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之上,距离银心大约2.6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系统内的成员在绕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旋转,大约每秒钟240公里,需要花费2.2亿年才能绕银心一圈。

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内的50多个星系以及星团聚集在一起构成了更大的结构本星系群,占据了一块直径1000万光年的区域。实际再往上还会有天体系统划分,例如本超星系团以及更大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我们只需要知道在930亿光年直径的可观测宇宙中,充满着不同级别的天体结构。

当然也有意外发生,例如地球上就会经常遭受地外天体的撞击,这些天体碎片原本也绕太阳运动,但受到引力干扰,它们的飞行轨迹会发生改变,最终就发生天体碰撞。而更大级别的天体系统也会如此,例如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科学家认为在未来这两个星系会碰撞融合,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个融合过程可能已经开始。

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碰撞融合

夜晚仰望星空肉眼可见的点点繁星大部分都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少数几颗是太阳系内的卫星,同时还有几个河外星系,例如在南半球可以看到的大小麦哲伦星系,它们两个是银河系的卫星系,更远处就是距离我们300万光年的M33三角星系、以及距离我们254万光年的M31仙女座星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254万光年,直径是银河系的1.6倍,质量是银河系的2倍左右,属于典型的螺旋星系。科学家观天的时候发现仙女座星系呈现蓝移现象,意味着它正在向银河系移动,科学家计算模拟出仙女座星系的速度大约是300公里每秒,按照目前两个星系间的距离,大约在30-40亿年后开始和银河系接触,两个星系的碰撞将正式开始。

2020年8月27日《天体物理学》杂志上一项研究表明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已经开始碰撞融合,主要发生在星系的外围晕上。科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观测数据以及建立的相关模型,显示仙女座星系的外围晕规模要比以往想的更大,至少括延至130万光年远处,直径大约是300万光年,这个数据是特别夸张的,要知道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的距离才是254万光年左右。

如果再加上银河系自己的晕,那么意味着两个星系已经开始碰撞融合,尤其是最外围的晕已经接触上了。当然星系晕的组成主要是是温度极高的等离子体,没有具体的天体。

按照以往的推测,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大约发生在30-40亿年以后,整个过程会经历大约70亿年的时间,最终两个星系结合成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

对地球有何影响

星系的碰撞融合不会是大家想象中那种剧烈的爆炸,其实本质上就是星系中恒星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从动乱中再一次找到平衡的状态。当然整个碰撞融合过程,可能会发生恒星系之间的碰撞,但是概率比较小。

要知道不同恒星系之间的距离很远,例如和太阳距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在4.22光年之外,这几乎是大部分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因此说恒星之间的碰撞不太可能会发生。

但是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对于我们仍然有一定危险性,前文提到了每个恒星系内都拥有大量的天体,例如大行星、小行星以及不同的天体碎片等,尤其是太阳系的外围有奥尔特云,直径在2-3光年左右,在那个冰冻的世界聚集着大量的长周期彗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的融合过程,在太阳系周围出现了质量更大的恒星,它们会干扰银河系内正常的天体运行,很可能会有大量天体碎片直奔内太阳系,最终撞击到地球表面,这意味着地球上可能迎来一波“流星雨”,只不过有点大而已,地球生物的结局可能比6500万年前的恐龙还要惨。

说在最后

人类在地球上发展壮大,我们从上个世纪开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可以解决很多难题,但是面对类似的大事件,人类的力量太弱小了,只有仰望星空飞出地球我们才知道人内的渺小,以及这个世界真正的广阔。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