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感叹,连周迅这个级别的演员,都碰不到好的电影剧本。因为好编剧真的太少了,制作体系内的不受重视和低廉的薪资,让编剧圈没有一个好的编剧培养环境。在低级编剧这边,北京高碑店的基础编辑只能拿到四五千的薪资,在高级编辑那边,收入虽然上去了,但“艺术成就”是人家导演的,编剧只是辅助导演完成电影的打工人。这让编剧行业的从“生源”方面就出现了问题,怎么能培育出那种史诗级的大编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觉得,编剧的水平决定着一部电影的下限,无论导演、演员再怎么拉胯,只要这个剧本足够好,这部电影就不会烂到没谱的地步。这一点,在许多小成本独立电影中已经得到证实。

中国编剧地位太卑微,从投资方到制片人、导演、演员,都可以肆意对剧本进行删改、破坏,包括那些老戏骨,比如经常能看到陈道明说要加戏就加戏,说要加词就加词,这其实都是对剧本完整性的破坏——不是说不能改,不能加,而是这种事要商量着来。

因为编剧不被重视、不被尊重,所以一部影视剧的下线就得不到保证,所以才出来那么多【烂到没谱】的剧本。

编剧的话语权低,归根到底是因为没办法融资。

剧本和美术不一样,它是没办法一眼看过去就回答你吸引与否的。也就是说,除非是特别出名的编剧,否则资本淘金客们是很难拿着一个本子去融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不会真以为拍一部影视剧只赚观众的钱吧。

当然不是。

就像食人蚁借高利贷,再拿债权去融资,资本利益最大化。

影视作品也是如此,资本等不及把片子拍出来再赚钱,他们是层层剥削的。

项目立案,就可以融一笔钱。

导演确定,融一笔钱。

美术设定,融一笔钱

演员确定了,再融一笔。

播出平台确定,再融一笔。

最后播出,卖钱分账,做数据,再融资。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流程,你就会发现能融资的环节,话语权都大。

同一个流程里谁最能融资,谁话语权最大。

编剧汪海林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我经历了各种投资人,有煤老板、房地产商,到现在是互联网企业,但最好的还是煤老板,他们除了要求找女演员以外,没有别的任何要求,他根本就不干预我们的创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煤矿里面如果瞎干预会出人命的,他有一个安全生产的意识。真的,他是特别尊重专业的人,因为挖煤这个事真的不能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