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泸州老城区,虽然并没有什么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东西,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大家对家乡了解太少,你不知道的过去,惊喜从何而来。

当然城内城外还是各有世界。虽然老城区发展规划跟新区大刀斧阔的方式不可同比,但是老城区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保留和探索的估计。今天江阳沽酒客不跟各位聊老城区的点滴,咱们把眼光投向泸州过河的小市,走到转角店,去那青石铺街的宝莲街走一走,让沽酒客跟各位聊聊它的过往。

宝莲街位于龙马潭区小市东头,夹在转角店和五峰顶中间,

从泸州的小市从转角店上坡,就进入了两山夹一街的青石板铺成的宝莲街。这条老街在两山下部,西为马鞍山,东为三华山,在宋元时期叫土漕口。明朝因为一个人,他的命运也随着改变。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隆庆年间,出了一个泸州举人,他叫王藩臣,万历二十三年分任广东监察御史,万历乙未年陞北京监察御史,庚子年升两京十三省总巡按三差御史巡行天下,途中在贵州桐梓去世,享年48岁,埋葬48穴,没人知道究竟葬在何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泸县志》说:王藩臣家住县北望东楼,宅前立有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建成的“故里坊”大牌坊,坊额大书“御史世家”。这座牌坊现在已经毁坏,找不到了。

而宝莲街曾经有“御史大夫第”就是王藩臣的老宅。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这条街上,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仲春的一天,有僧人募化而来,王母平日吃斋念佛,希望子孙事业有成,举家平安,便和儿子商量后,打算将府上一处老宅捐出修庙。

寺庙修成之日,有番僧手持千叶宝莲来贺,人们将宝莲视为祥瑞之物,遂以宝莲为寺名。可惜今天宝莲寺也不在了。

除了万历23年在泸州捐地建宝莲寺以外,王藩臣和他叔之藩公共同主持修建两庵时,还一起出粮2石7斗6升7合。

人们为纪念王藩臣,将转角店上山这条大街改名宝莲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州官陈五典和太史公董新策得知王藩臣舍宅建庙而得千叶宝莲的传闻,欣然题刻诗文。

咸丰二年(1852年),州官李世彬在重修宝莲寺碑记中记述了宝莲寺的来历。后来,抗日战争川滇公路修通,能造国产汽车后,汽车运输替代了肩挑马驮,宝莲街的繁荣渐渐消失。新中国后宝莲寺没了,后修成了电镀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宝莲街却远远不止这些,当年这里是茶马古道,是泸州下走重庆、上行成都的必经之地,交通非常便利。历史上,宝莲街曾为州官迎送朝廷官员的官道。借助明清时泸州长江水运的兴旺、商贸的发达,以及朝廷改民运川盐为官运等等,这里的码头一度挤满了往来的盐船。那时的宝莲街,人来人往,饭铺、客栈、杂耍一应俱全,在当时,这里就是一个大都会。

不仅仅如此宝莲街的还有接官厅,据说泸州官员上任这里是必经之路,也在此处休息更衣,然而在乘船到馆驿嘴上岸进入钟鼓楼衙门上任。

这一条今天看来狭长而又冷清的古道,谁能想到,在过去却是往来商旅行人络绎不绝的一派繁荣景象。

所谓野草闲花遍地愁,功名利禄几时休。人间富贵如浮云,朝花夕拾的东西,毕竟带着曾经鲜艳过后的残败,依然是当初那段因,而成就的这段果。

宝莲街因佛善而成,因人来人往而兴,水运和陆运的交流,最终被彻底的旱路替代,是否还有复苏或者新的面貌,我看已经进行了规划,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