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文章《在跟娃炸毛101次之后,我悟到了一个哲理……》最后提到的“爱的电量”,很多妈妈对这个点超有兴趣、也非常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爱的电量?

简单说就是孩子对爸妈所要求的陪伴量!陪伴需求满足了,就是爱的电量充满了;没满足,就是电量不够。

电量不够的孩子,未必会像小娃那样成天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抱着爸妈的大腿不放,但是在配合度和互动关系上就会很消极。比如像这个妈妈说的,叫练字不肯练,叫做题不想做。

各种惹人炸毛的行为,看起来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违抗爸妈的指令,但本质,就是内心没有得到满足。

01

孩子看似没那么高需求了,只是他们有“续航”能力了

孩子3岁前,我们对于给孩子的陪伴都会有比较高的自省能力,这主要得益于3岁前的孩子会不分时机、不分场合的直接把坏情绪“吐”出来。只要他们各种哭啊闹啊求抱抱的,我们就会开始找原因,会自责自己的陪伴不到位。

但是随着孩子进入了幼儿园、有了社交能力和小伙伴的充实,加上大脑发育本身也让他们有了更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后,即使他们一时半会儿缺陪伴,也不会马上把不满写在脸上。他们学会了忍耐一下、积压一下,懂得用心里的电量来为自己“续航”。

“续航”中的孩子看起来风平浪静、岁月静好,我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异样,但恰恰是在这种风平浪静中,他们不断在耗电,而我们却容易忘了“充电”。

于是“电量”耗尽的时刻,孩子出现了各种难沟通、不配合、主意大、很挑衅的叛逆行为。

02

突然不听话,因为爱的电量不足了!

来说说朋友sasa分享的情况,就在最近,她和女儿的关系就因为电量不足而一度出现了危机。

讲述人: sasa

年前,我跟女儿的互动关系遭遇了一次“滑铁卢”,总感觉她就想和我对着干。因为年前工作忙下班比较晚,每天晚上回到家基本都已经到了女儿要准备洗漱的时间了。于是每天进门后,我就只顾得上问她好好吃饭没,一通问长问短后就开始催着她好去洗洗睡了,别耽误了第二天早起上幼儿园。知道回家晚女儿会有些介意,所以我会尽量把自己的语气放平稳又温和,也极力保持着自己的耐心,但整个互动却特别差,她总是假装没听到,一直在拖延。所以那阵子每天从开始叫她去洗漱到真正睡下,前后都消耗至少一个多小时,每天我的耐心都像被她放在锯子上拉扯。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周后,我觉得自己特别疲惫,尤其想到每天只是为了睡觉这点事都要花费那么多口舌,觉得女儿真的太不像话了。于是有一天我打算来个正面“硬刚”—— 我一边把她玩具放框子一边说:“我们去泡泡浴吧,快点,你已经三天没洗澡要臭啦!”其实开出泡泡浴的条件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却没想女儿直接把玩具乱踢在地,面目狰狞地冲我大吼:“不去不去!我不去!!!你把我玩具弄乱啦!你走开!”那个晚上,我们家可谓“腥风血雨”。最后,我气到一个人在沙发上工作,不再管她,一直折腾到很晚,她第一次在爸爸的陪伴下睡着了。
一切安静之后,我问蔓蔓爸爸:为什么蔓蔓现在会变成这样?我真的很伤心!我都这么忙了,也尽量控制情绪,她怎么就这么不讲理。没想到爸爸却平静的说道:“你都很久没有陪她玩了……每天一回家就是让她抓紧,立马要她睡觉,她当然不开心。”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语中的。我确实很久没有陪她过家家捉迷藏了、没有时间读故事、也去掉了睡前谈心的环节……其实在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爱的电池”,那些因为忙碌被我搁置的事情,对她来说确是最重要的日常充电方式。如今电量不足了,她用反叛来提醒我。之后的几天我重启“爱的充电”。我不再一到家就问“好好吃饭了没”,“洗漱了没”,而是关心她在玩什么,需不需要我的加入。虽然一开始女儿还是很高冷,爱搭不理,不过慢慢的怨气开始消散。等游戏玩足够了(其实也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可能就是说好的一局,但她心里会满足),我又答应她,在好好洗澡刷牙后到床上要讲故事给她听。经过几天的用心相处,女儿眼看着越来越开心,又重新变回了那个一下班就冲到门口迎接、蹦蹦跳跳粘着我、嬉皮笑脸耍赖、(选择性)讲道理、睡前无话不聊的小孩。接着,利用寒假我又继续做功课。为了多给她营造一些节日的氛围,就提前买了很多关于春节和家的绘本、制作狮子灯对联的手工、还有她最爱的陶泥和水彩、当然还有暗藏心机的字帖……每天上午我们都会花2-3个小时时间一起“工作”,我折纸她贴胶,我调色她作画,虽然两个人都是安安静静,但能明显察觉到她内心的愉悦

其实OK和Sasa女儿一样,我也曾遇到这样的时刻,后来有经验了,就知道说他其实是在“抗议”我的陪伴不够了,当然他自己也并不能明确表达出来!

当然孩子能让我们觉察到他的电量不足还是好的,至少我们可以积极续上!如果孩子选择默默忍受、长期低电量运行,那么你和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漠和疏离。

而更伤害的就是,抓狂之下又粗暴地把孩子的对抗性行为定义为“叛逆”、"不懂事",用更为严苛的方式去“管教”,陷入关系不断恶化的死循环。

03

充电其实更重要的是高效率,而不在于时间长短

当然,充电也讲效率,就像陪伴也讲质量。

比如,虽然每天晚上都会和孩子在一起,但陪着做题、陪着写字、陪着上课、上兴趣班...... 所有的都是我们自己带有目的性的行为,那么这非但不是充电,反而是在耗电,因为孩子能感受到那是妈妈的需要,而不是“我需要的爱”。

三岁后的孩子心里虽然有了蓄电池,但什么样的充电是无效的、什么样的充电会被划进“爱的电池”里去,他们心里其实门儿清。

一下班就让他们去洗澡,在我们看来是照顾,而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命令”;

帮他们挑选了有趣的动画电影,我们在一边刷手机放松一下,在我们看来是各得其所,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自己“被打发”了……

我们所认为的爱,跟孩子感受到的爱,是存在偏差的。

有一次我带OK去爬山,去看了好几处风景,却没想回到家,我要写文章,OK还要黏着我。“今天白天都陪你玩,还没够啊?”我有点纳闷,开玩笑地问。却没想到他的回答是,“妈妈,那是你和爸爸带我出去走了一下,你们俩一直在聊天,并没有陪我玩啊。”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妈妈带我出去,并且陪我一起玩了”才是有爱的快乐。

其实这样的充电效率一点都不高,或许只是楼下散个步,但是你跟着他的兴趣走,你跟他聊得很投机,他都会觉得内心很充盈。就像你花了几百元去游乐场玩,买到的高兴,却未必能有和他一起做鬼脸、模仿“放屁”声音这些很傻的游戏所带给他的快乐一样。

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听话、不配合等种种行为时,先不用急着解决孩子的问题,先去确认他们内心“爱的电量”是不是该充了?

而随着咱们的孩子进入了小学,在学习、习惯等问题上的撕扯、消耗可能会增多,那就更需要咱们不断充电,他最好的状态一定是电量蓄满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