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杨家将系列的影迷们一定对潘仁美这个角色恨之入骨,此人狡猾奸诈,公报私仇逼得一代忠烈杨继业绝食而亡。

不过,北宋历史中并没有潘仁美,只有潘美。那历史上的潘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且随着那风声一起走进当时的北宋。

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骁勇善战杀敌勇,明察秋毫定成败

潘美和杨业一样,五代时期便鲜有成就。他少年时正值后汉王朝统治时期,少年的他便看出此王朝命不久矣。但是即使如此,他还是渴求建功立业,所以后汉周后,他仍然选择了在后周任职以完成自己的鸿鹄之志。在为后周效力期间,他深得皇帝周世宗的器重和信赖,而且多次在战争中屡战屡胜,英勇杀敌。

潘美与赵匡胤曾同为北周大将,而且私交很好。周世宗死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便命潘美返回汴京城处理文官事宜。潘美赶到汴京城,给文官下了一纸诏书,说“皇帝已经姓赵,后周完了,尔等还是束束就擒。”

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面对强权只能跪拜称臣,从此天下就姓赵,北宋政权就这样建立了起来,所以潘美也就成为了北宋的开国功臣。但是潘美没有选择以死亡结束纷争,相反,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单枪匹马地去到袁彦帐中,为他剖析了天下形势,更把个中利害关系摆到了他面前,袁彦终于被潘美所打动,决定归顺赵匡胤。

北宋政权稍稍安定以后,潘美依然为了北宋南征北战,四处奔劳。

宋太祖

在宋太祖下令讨伐南汉时,潘美仅凭他的一个发现便在须臾之间取得了胜利。潘美隔江远望,他注意到南汉的士兵们渡河筏子都是用竹木做的,竹木最怕火,要是一把火烧进去,那必然是渡不了河,而且南汉士兵必然士气大挫,所以他在这次战争中巧妙地采用了火攻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的就大战告捷,立下了一大战功。

开宝八年,赵匡胤率军攻打南唐南唐,潘美率军渡过长江,将所有抵抗的南唐军队队都打倒在了长江对岸。宋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金陵城下,可是面对温柔无波的秦淮河,他们却是犯了难,因为渡河的船只还没有准备就绪,可是潘美却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百万雄兵岂能因为这一衣带水而延误战机,听罢此言,宋军士气大振,一人领头,万人徒步过河,抢占先机,兵临城下。那一战,潘美所到之处皆是尸横遍野。终于,城破,李煜也成为了屈辱的亡国之君。

可见潘美他为将骁勇善战,为臣忠君爱主,一切都从君王的角度考虑,为君王排忧解难。这样的潘美,并不是戏本上所说的奸佞之辈。

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戏本冤枉,但是也难辞其咎

小说和戏本中将杨业之死的全部责任都归咎于潘美,甚至夸大其词地讲是他逼死了杨业,故意为之。可是在我看来,一个是降将,一个是肱骨大臣,即使杨家将赢了几次战争,但是这份器重和信任却远远比不上潘美所得的神眷和恩宠,所以在我看来,潘美是没有理由冒着被罚的风险迫害这样一位将领的。那历史真相到底是如何呢?

986年,大辽大举进犯北宋,宋军兵分三路出面,真出面迎战,其中主将为潘美,副将为杨业。将领商议后,决定兵分三路分头出击,最后三军会师幽州,合力歼灭契丹主力。刚开始,东路军所向披靡,不曾想,却在歧沟关被契丹主力杀打败,损失惨重,只得暂时退出战斗,保存实力。

再看中路和西路军更是战果赫赫,出师仅两个月就收复了四州,此战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有大获全胜的可能。不过因为东路军的失败,还不能贸然前进,中路军暂时退守定州,西路军暂时定守代州。

契丹军

正是这短暂性的犹豫给了契丹军反守为攻的机会,火力全开向宋军袭来。这场战争的战况急转而下,宋军处在劣势。分析作战计划的时候,杨业提议

“此战不可急,现在大辽军士气势汹汹,不适合硬攻,应该暗中等候合适的时机,一举制胜。
咱们暗中通知守军护送保住百姓撤离,造成一种空城的假象,辽军一定会进攻,此刻我们再打好埋伏,让弓弩兵数箭齐放,这样既可以保全百姓,也可以大获全胜。”

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侁却被之前的胜利冲昏头脑,盲目轻敌,说“带着一众精兵,却是怯懦不堪,焉能制敌。没想到外号”无敌”的杨家将也不过如此。“

杨业道:“你们要是执意如此,我只能以死报国以表忠心。”却不想,一语成谶,杨业真的没回来。临行前,杨业交待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可是,等他撤军到了约定处却发现仅他一人,潘美、王侁等却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力竭被俘,绝食而死。

此战是杨业此生最后一战,也导致了杨业的死亡。

杨业

小结

潘美作为全军统帅,副将战死,他是脱不了关系的。如果潘美可以计划得更周密一点,或许此战还有一线生机,杨业也不至于被俘后绝食而亡。杨业战败被俘,除了作战计划失误,后援不足是直接导火索。潘美为什么见死不救,也许他是为了保实力,所以牺牲了杨业一人保全大局。但是其实,以潘美的军事才能他其实是完全有能力拼死一博救出杨业的。

其实通过历史事实,害死杨业的人,参军才是主谋。潘美也确实难辞其咎,但是他的想法绝不是戏本上所说的那样龌龊。潘美面对突发情况,选择了保全自己。宋朝,带兵打仗,参军的权利要比统帅还要大上几分。

所以很大程度上参军决定了一切,而且王侁、刘文裕他们两个监军中刘文裕还是皇亲国戚,潘美对他还是很忌惮的,所以他也只能选择丢军保帅。

而且从宋太宗的处罚来看王侁对潘美的处罚很轻,只是降了他三级俸禄,很快就升职了。所以,由此看来,潘美根本不是主责。

但是戏本撰写者并不这样认为,甚至艺术性地给杨业加了一句“皇上厚待我,期望我讨贼捍边以作报答。我却被奸臣逼迫,致使王师败绩,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这样的台词,却是引得此战的失败一定要找出一个居心叵测之人,一传十,十传百,才导致了潘美担了这一世骂名。

杨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美此人虽然不是良善之辈,但是他也干不出残害忠良之事。而且杨业也没有威胁到他的地位,他犯不着非要置人于死地。诚然,他要负责,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归咎于他。

一人千面,不可能只是戏曲中的大白脸,如果非要算,他大概就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人。他想要干成一番大事业,他便不在乎谁是君王,只要可以给他功名利禄他可以为他忠诚。他的忠诚不对任何个体,只对他的野心。

赵匡胤欲成大事,他便一心辅佐,跟随赵匡胤征战天下,北宋的天下少不得他的一份功劳。也许,他不是纯粹的好人,可是也不是纯粹的坏人,他还是有一颗恻隐之心的。面对周世宗柴荣之子,他知道这个中风险,但是还是选择了收养他们。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过于片面,要全面考虑,功过都要,才能看到一个人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