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过大学和文盲不冲突。”

本打算“随便说说淘汰拉倒”,结果却拿到全场最高分的rapper弹壳,在最新一期的《吐槽大会》中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说得屏幕前的主页君膝盖一痛:说脱口秀就说脱口秀呗,咋还带内涵呢?

再看看评论区,被报身份证的人还真不少:别说大学生了,连研究生和博士都时常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怀疑自己是个文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过大学」和「觉得自己是个文盲」,真的不冲突。

比如说,接受过正统本科教育的主页君本人,就时常觉得自己是文化低谷:

高考前,上知美国经济为何滞胀,下知绿化带景观因何不同,算得了函数,论得了马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慧处于巅峰。

而现在,既无法出口成章,也做不到引经据典,看新闻还得百度,评论只会「卧槽啊啊啊哈哈哈」三连,时常觉得自己只是个没文化的废柴。

明明身为本科率4%其中之一的我,为啥总感觉自己没啥文化呢?

一方面,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和学历无关,文凭才和学历有关。

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考验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想想从小到大,我们做了无数遍的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有明确的大纲,题型总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类型,只要认真地看了学了,经过反复练习,再加上一点运气,似乎总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那些高考前我们所熟知的天文地理,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拿到文凭,被当成工具使用的“知识”,而非“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更多领域的文化储备和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就是我们说的“想成为一个文化人儿”,则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

所以上过大学和文盲,确实不冲突。比如郭德纲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是桃儿的文化修养绝对可以秒杀一众大学生。

上了大学还没文化,那上大学的意义何在?

我从不认为,上大学,乃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拿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而已。

读书的本质,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认知的边界,是让我们明白和世界比起来,自己是那么渺小,拥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谦虚地去接受新的事物。

豆瓣上有一个帖子,讲的是楼主的北大学妹时常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北航本科、卡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长总是觉得自己野心大能力差,没什么天赋。

这些我们眼中已经很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却还觉得自己是个废柴,似乎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但从高赞评论中不难看出,这似乎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图源:豆瓣

诚然,到更高的平台读书,意味着更有可能身处在一个周围人更优秀的环境中。见的牛人大佬越多,越能深刻地理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读的书越多,就越清楚自己的渺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够察觉自己是文盲,说明你在成长,那些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人,这辈子也就止步于此了。

所以上过大学,和觉得自己是个文盲,真的不冲突。

在这一点上,留学生的体会不可谓不深。

出国前的我,普通却自信,觉得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然而,从准备出国的那一刻,太多未知一涌而来,我最大的感觉是自己无知得像个傻子。

这世界那么大,学校那么多,到底哪一个才更适合我?

PS、CV、Cover letter,文书材料那么多,到底要怎么写?

办签证、找房子、定机票,代办那么多,到底该听谁的比较靠谱?

迈进海关大门的那一刻,萌新留学生只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正式开启,丝毫不知未来还有太多的问题磨刀霍霍,漏出獠牙,等着自己:

压在头顶浩如烟海的reading材料,看也看不完,更难的是,这些单词一个个都认识,怎么连在一起却读不懂老教授到底想说啥?

明明出国前英语还不错,可是班上同学们用的SUX、PPL、LMAO、TTYL、FTW的缩写都是啥!意!思!我只知道AWSL和ZQSG……

听不懂英语的我,深感自己的无知。

Seminar时,外国同学们大谈Brexit起因经过结果、大西洋某小岛上的文化风俗,知之甚少的我只能闭麦下线。

好不容易下课了,想聊点娱乐话题,却发现他们说的James McAvoy、Michael Fassbender和小众欧美乐队,我一个都不知道。

直面文化冲击的我,深感自己的无知。

生存也成了问题。焯肉是应该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水果蔬菜要怎么囤,床单要怎么换,bills要去哪里交?这些在国内时爸妈包办的琐事,有时候也能成为留学生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独立生活的我,深感自己的无知。

所有的这些,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排列组合方式一股脑袭来,让留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

但是,正是在这种无知的推动下,留学生开始一点点学会如何take care of myself.

填鸭式教育的接受者,在经历了没日没夜的赶due后,变成了会按优先级分类,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负责的时间管理大师;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厨房白痴,在经历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烫伤后,变成了人均新东方大厨;

图源:Esther

不敢在人前讲话的小透明,在经历了每学期必备的presentation后,变成了一分钟能讲3个points的发言能力者……

渐渐地,过海关时对新环境新生活的紧张和手足无措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把我丢到哪里都能很好地生存”的十足底气。

留学带来的这种“无知”,其实挺好。

向内成长让我们独立自强,向外眼界开阔带来的无知感,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出国前,我们的成长环境相差不大,说同样的语言、看同样的书本,让我们的三观有着很多相似和相近之处,很难跳出固定的认知来认识事物。

出国后,身边的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世界的多样——

人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有自我认知是男人的、女人的、还有跨性别的;同学中有已经四十岁还来读研的、明明可以继承家业却自食其力的;外国人真的会因为屁大点小事天天上街游行。

我们曾经固化的认知,被一点一点打开:

留学旧金山的Charlie在国内时,常会因为身边有太多成绩优秀的同学而焦虑。但是出国后,她发现,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学霸。虽然现在的她依然羡慕那些有智慧和学识的人,但更能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会更珍惜平淡的幸福。

留学西雅图的Ruby说,留学最大的改变,是我变得自信了。我发现不一定只有雪白才好看,体重也不一定得是两位数以下才值得被爱,鼻梁塌一点也没关系,有点儿小雀斑也很可爱,因为这就是我,最真实也最独特的我。

留学纽约的天天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阶层的存在,有的同学随便出手就是五位数,衣服包包全是大牌当季新款,但也有人靠打工cover自己的生活费。

留学腐国的主页君,在Christmas lights-on仪式上,被两位小哥在钟声敲响那一刻的动情之吻喂了一大把狗粮之余,也深刻地感觉到了,LGBTQ真的不是只存在于网络上的讨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在国外遇到的所有人和所有事,都会用各种方式告诉你,一个人的认知永远是有限的,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对与错,只有不同。

所以出国以后的我,常常觉得这世界很大,而自己很无知。

但这种无知,能让我们学会尊重不同,保持永远学习的态度。

能让我们抛掉傲慢与偏见,试着去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发现生活的丰富。

能让我们知道,无需被社会所裹挟,你可以活成超越他人认知的,你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永远“无知”,永远学习,真的挺好。

本文系原创文章发布,作者:Esther,人间烟火,星河远阔。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