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辉瑞新冠疫苗或对肥胖人群效果不佳:注射两剂后抗体水平仅达50%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辉瑞的新冠疫苗可能对肥胖人群效果不佳——注射辉瑞公司的新冠病毒疫苗,对肥胖人群的效果要低50%。与健康人相比,重度肥胖超重的患者在注射两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仅为足以抵御新冠水平的一半。

英国最新发现的新冠变异毒株开始加速蔓延,具削弱疫苗效果潜力

一种名为B1525的新冠病毒变种已成为最新加入全球变种观察名单的变种之一,并已被英国公共卫生部列入正在调查的变种名单。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这种变异,因为它在制造刺突蛋白的基因中发生几个突变——刺突蛋白是病毒附着在人类细胞上的部分。这些变化包括一种越来越为人所知的变异,叫做E484K,这种变异可以让病毒部分地逃避免疫系统。虽然没有信息表明这对B1525意味着什么,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484K可能会影响COVID疫苗的有效性。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B1525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罗氏抗体鸡尾酒疗法可治疗轻中度新冠患者,有效阻断病毒传染性

近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类用药品委员会(CHMP)完成了对罗氏旗下单克隆抗体casirivimab和imdevimab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的审查。此次审查的目的是在欧盟层面提供统一的科学意见,以支持国家在上市许可前就可能使用抗体的决策。就安全性而言,接受这种试验性抗体鸡尾酒疗法后,大多数报道的副作用都是轻微或中度的,然而与输液相关的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已经被发现并应被监测。

新冠疫苗意外之喜:对抗癌症、缓解慢性疼痛,甚至是阿尔茨海默氏症克星

原本设计用来预防一种病毒的疫苗,却能以某种方式改善其他完全无关的健康因素。新冠病毒疫苗,也可能带来类似的“意外之喜”。最近报道的一些案例,显示一些特殊病例竟然出现了癌症消散、慢性疼痛缓解,甚至阿尔茨海默氏症得以扭转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项研究共同展示:可以清除癌细胞的抗体

据发表于《科学》及其子刊上的3项研究,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结合癌细胞和T细胞,杀死此前一些疗法无法清除的癌细胞。在发表于《科学》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它能识别癌细胞中突变的p53蛋白片段(由突变的抑癌基因p53表达)。他们发现在人骨髓瘤小鼠模型中,这种抗体能有效激活效应T细胞,杀死表达突变的p53蛋白的癌细胞,抑制肿瘤。

组蛋白突变如何诱发癌症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核小体(nucleosome),每个核小体由DNA长链缠绕8个组蛋白分子(histone)形成。发生在组蛋白上的突变会降低核小体稳定性,造成染色质重塑,从而影响细胞生命周期,因此与多种癌症发病及进展相关。在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包含重要组蛋白突变的大型数据库,以从功能和化学反应的角度研究组蛋白突变助力癌症发展的机制。他们发现,发生在单个组蛋白核心维稳位点、组蛋白-DNA连接点、酸性口袋三处的突变造成的影响最广泛。

肠道微生物群或能预测成年人是否长寿

美国研究人员在肠道微生物群中,发现了与健康或不健康衰老轨迹相关的独特特征:与不健康的人相比,健康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得越来越独特,以不同的方式分化。这种独特性,与在血液中循环的微生物产生的氨基酸衍生物密切相关,暗示存在延长生命的化学物质。专家说,这一知识意味着——微生物群可以用来预测老年人的生存与长寿。

高性能催化剂可推动乙醇燃料电池发展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s)具有能量密度高、毒性小、操作方便等优点。在乙醇电氧化过程中,具有核壳结构的金-钯(Au-Pd)纳米颗粒比单一的钯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然而,金较大的晶格间距会导致钯薄壳中产生拉伸应变,容易吸收有毒的反应中间体,从而危及其催化性能。近日,在一项发表于Cell子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钯薄壳中引入铁原子,抑制了金核的晶格膨胀,通过耦合合金效应和核壳结构,得到的金-铁钯(Au-FePd)纳米颗粒在碱性介质中催化乙醇电氧化的质量比活性能达到最高。该研究有助于推动乙醇燃料电池的发展。

新型4D水凝胶可模拟动态组织形态发生

可形变水凝胶材料在柔性执行器与软体机器人等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细胞毒性等缺陷主要以 2D 或 3D 结构应用于非生物领域。而生物组织工程中通常借助静态细胞支架生产组织或器官,往往会忽略组织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形态变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据此开发了新型 4D 水凝胶系统,基于生物相容的可光交联氧化的甲基丙烯酸藻酸盐和甲基丙烯酸明胶,能够随时间改变自身 3D 形状,并且可以通过预编程或按需响应外部触发信号的方式多次变形。系统可以装载细胞并维持其活性,能够在生理环境中按需折叠成特定的 3D 结构,部分模拟复杂的发育或愈合过程,使组织工程架构更接近于天然组织。拓宽了可形变水凝胶的生物学应用前景。该成果 3 月 1 日发表于《先进科学》

尼安德特人听力范围与我们相当

由于缺少文字和声音记录,我们对已灭绝古人类的语言能力存在很大的认知空白。最近,《自然·生态与演化》的研究对已发表的化石样本进行了虚拟重建,随后测试了尼安德特人的耳部传声力,并重建了尼安德特人可能听到和发出的声音范围。他们发现,和更早的古人类(包括他们的直系祖先)不同,尼安德特人听到的声音范围可能和现代人一样,而且他们的听力向着接收辅音的方向优化。研究预示着,尼安德特人掌握的听力足以支持一套和人类言语一样复杂高效的语言沟通系统。以上研究结果和最近关于尼安德特人符号象征行为的考古学发现一同支持了一种理论,即尼安德特人掌握了一种不同于非人类沟通系统的人类语言。

新研究显示火灾对气候有重大影响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学家的新研究表明,火灾产生粒子会导致更广泛的云形成和大气中强烈的风暴形成。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科学进步》杂志上。根据沙研究团队去年发表的研究,作者收集了各种不同的植物材料并将其燃烧,随后分析了烟雾中散发的粒子。该小组对冰成核粒子尤为感兴趣,这是一种罕见的粒子,可以在高于正常温度的大气中催化冰晶的形成,从而极大地影响气候过程,包括云的形成。事实上,陆地上的大部分降水都是从含冰的云层开始的。

气候变暖或会导致总生物量减少

全球变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气温升高可能会降低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播效率,并威胁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动物的生存。研究人员通过一项户外实验,检测了淡水中浮游植物向浮游动物的氮转移效率(能代表整体的能量转移),发现当温度升高4℃时,两者之间传递的能量就降低了多达56%。他们表示,环境温度较高时,相比于生长速率,生物的代谢速率会增长得更快,降低食物链中下一级别捕食者可利用的能量,使得整个食物链的能量流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总生物量减少。

地球大气10亿年后或回到贫氧、富甲烷状态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地球的富氧大气在约10亿年后或将回到一种贫氧、富甲烷的状态。该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氧含量在宜居星球并非永远不变,这对人类在其他类地行星上寻找生命具有启示意义。

大西洋环流正处于千年最弱时期,将带来更多极端天气

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是全球最重要的海洋循环系统之一。AMOC 能对热量进行重新分配,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起到极大的影响。2 月 25 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 AMOC 自 400 年至如今的记录,发现 AMOC 正处于近千年来最微弱的状态,环流减弱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研究者预测,倘若全球持续变暖,AMOC 将持续减弱,这将导致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频率持续增高。到本世纪末,该系统可能缩减 34% 到 45%,达到气候“临界点”,届时,全球气候将达到无可挽回的不稳定状态。

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直接形成

最近,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由星系中心稠密区域的暗物质直接形成。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传统模型认为,普通物质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坍塌成黑洞,这些黑洞会随时间不断长大。但这项研究认为,可能存在由暗物质构成的稳定星系核,其周围弥漫的暗物质晕可能会变得非常稠密,突破一定阈值后,暗物质晕就会坍塌成超大质量黑洞。这种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机制比其他形成机制更快,可让超大质量黑洞在其宿主星系出现之前形成。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据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为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教育部撤销518个高校专业 新增37个专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根据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共撤销中国人民大学编辑出版学、中央财经大学物流管理、南开大学临床医学等518个本科专业。社会政策、融合教育、智能交互设计等37个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

俄美中印 4 国 STEM 专业本科生表现评估:中国学生入学即巅峰

3 月 1 日,一项被称为“超级测试”(Supertest)的大规模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上。该测试收集和分析了 3 万余名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计算机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发现随着学生学业的进步,俄罗斯和印度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基本保持不变,但中国学生的能力则显著下降,相反,美国学生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进步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的学生在入学时拥有较高的学术技能水平,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这一水平反而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大学以讲座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动力减弱所导致的。

NIH院长Francis Collins 就结构性种族主义道歉

据《科学》新闻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 Francis Collins 发布致歉声明,为 NIH 一直以来“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结构性种族主义”致歉,并表示将通过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建立起达到学术平等性、多样性及包容性的环境。在声明中,Collins 表示,NIH 意图提高学术多样性的长期计划“还不够充分,我在此向所有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受到结构性种族歧视的个人表示抱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违法出口病原体赔款 5.4 万美元

根据 Chemistry World 消息,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近日宣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于 2013 年 11 月至 2018 年 3 月内向 15 个国家(包括中国和英国)的研究机构违规出口总价值 2.7 万美元的动物病原体共 37 次,被判处民事罚款 5.4 万美元。该校目前已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决定向后者支付 5.4 万美元赔偿金并同意接受外部和内部审计。在美国,动物病原体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化学武器而受到管制,因此此类物品的出口需要开具相关证明。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卸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唐卫清接任

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官网消息,3 月 1 日 CCF 秘书长杜子德卸任,新任秘书长唐卫清宣誓就职。杜子德 2004 年 4 月起担任 CCF 秘书长,在其任期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CSP认证)等品牌活动和服务产品,任期内 CCF 付费会员发展到 8 万多人,年度收入超过 9000 万元。继任者唐卫清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7 年起任 CCF 专职副秘书长。他表示将与同事一起将 CCF 带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希望,CCF 的付费会员能够达到 10 万人,年度收入超过 1 亿元。”

巴西首颗自主研发卫星成功发射

由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亚马孙1号”地球观测卫星,于当地时间2月28日在印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PSLV-C51运载火箭将“亚马孙1号”及18颗卫星一同送入预定轨道。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院长克莱齐奥·德·纳尔丁(Clezio de Nardin)表示,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卫星进行测试并调试其携带的摄像头。“亚马孙1号”是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雨林盗伐实时检测系统(Deter)的组成部分,它将被用于观察和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的砍伐情况,及时提供预警。

7名诺奖得主带头呼吁:拯救 Charles Lieber,拯救科研合作

当地时间 3 月 1 日,包括 7 名诺奖得主在内的四十余名科学家联合发表公开信,指出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前系主任、著名纳米科学家 Charles Lieber 的指控“有失公正”,并表示一些本来通过学术机构内部的管理措施和纪律处罚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容易就成了“联邦重罪”。美国司法部广泛、严厉的调查行动严重阻碍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这对科学界带来的损害非常深远。该公开信还指出,Lieber 作为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和工程院的著名学者,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身患淋巴癌的状况下面临官司,但哈佛大学却没有为其提供法律辩护所需的资金支持。

西藏羊八井实验发现超新星遗迹发射的超高能射线

近日,中日合作团队利用西藏羊八井 ASgamma(ASγ)实验阵列,首次发现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遗迹 SNR G106.3+2.7 发射出了超过 100TeV(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科学家推断,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由 PeV(又称拍电子伏特,千万亿电子伏特)能量级别的宇宙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而宇宙线则是被该超新星遗迹的冲击波加速产生的。SNR G106.3+2.7 由此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可能的“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器”(PeVatron),为解开超高能宇宙线的起源之谜打开重要窗口。

中科院心理所发布 2020 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人心理健康状态仍有显著地区差异

3 月 1 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该《报告》显示,与 2008 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首次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比发现,2020 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与失业人群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不过,在心理健康意识方面,2020 年有更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 12 年前提高了 6.1%。

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2021年7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张兴赢日前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项目历经六年时间,有望今年下半年出厂待发射。这颗#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的主动激光雷达载荷,采用后向散射接收和差分吸收探测体制,可以获取全球大气二氧化碳、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信息。

世卫: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

世界卫生组织2日发布首份《世界听力报告》称,目前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在未来30年里,听力受损的人数可能会增加1.5倍以上,从2019年的16亿人增加到25亿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人提供耳部和听力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