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宜宾#【宜宾史志•宜宾史话】蜀郡守李冰治僰,干了三件大事

蜀王被杀,蜀国灭亡后,秦国攻占了蜀国,并将其改置为蜀郡。到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间,秦军又攻占了僰国,僰国地很快也成为秦国蜀郡的一部分。

秦占巴、蜀二国后,根据巴蜀两地不同的实际,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

在蜀地,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臣服于蜀国的僰国等附庸国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实行的是“分封侯国”与设郡县统治并举。

所谓“分封侯国”,就是把蜀王降为蜀侯,原蜀王之国降封为蜀侯之国,仍维系其原国家组织形式,通过新封的蜀侯进行统治。这一政策的实质,是秦通过分封民族首领来治理原民族地方。

秦在蜀国施行的这一政策,经过分封三任蜀侯(一任为蜀王子通,二任为蜀王子恽,三任为蜀王子绾)30余年的施行,渐至成熟,遂普遍推行于巴蜀地方的其他民族集团地区,成为秦国统治巴蜀的一项新制度——民族分封制。

这项制度,贯穿施行于秦国统治巴蜀之地的95年中,而施行于僰国,则是在秦国第三任蜀郡守李冰治蜀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冰

李冰,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大约在公元前277年至公元前238年间担任蜀郡守。李冰治蜀,在僰国地方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扫除蜀、僰的武装力量,把秦国在蜀国创行的民族分封制施行于僰国。秦军伐蜀灭僰,并彻底扫除蜀王族和僰王的武装势力后,李冰在僰国把僰王降封为僰侯,把僰国降为僰侯国,并新分封僰侯来进行统治。

此时的棘侯国,仍维系僰国原来的政治实体,只由新封的僰侯管理。这就是古籍所称的“侯”和“僰侯国”的来历,也是此期间僰国与秦国最根本的政治关系。

第二是设置僰道。秦灭巴蜀后,除在蜀国地方推行郡县制和民族分封制外,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管理上与“县”有所不同的“道制”,建立县级行政区“道”。

史籍记载:“县有蛮夷曰道,内郡为县,三边为道”。

秦国入主巴蜀后,首先在今雅安市地域设立严道;其次是李冰修筑都江堰期间在今灌县、汶川、松潘等县地设置湔氏道;随后李冰沿岷江浚河凿岩,把道路通到僰国腹心即今宜宾,在僰国的中心,蜀南要冲之地,蜀郡通僰水陆道路的终点,屯兵、置吏,设立了僰道。

宜宾川主庙

僰道的设立,是李冰治僰的重大政治成果,它使原来的僰国地方成为秦国蜀郡的一个县级政区,从此在僰国地方实行“侯国与“道制"的统治,今宜宾地区从此正式成为秦国的一个县级政区。

这种“道制”,从秦在蜀地试行并成为一种县级行政区建置制度到三国时期终止,虽然只有400多年的历史,但以后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却莫不发端于此。

第三是浚河治道。李冰治蜀期间,除在岷江上、中游的灌口(今都江堰)和南安(今乐山)治水外,还沿岷江而下浚河凿岩,打通成都至宜宾的水陆道路。这中间最著名的是在今宜宾西岷江畔赤岩山创造的用“积薪烧岩”的方法,除去巨岩大滩,使水道、岸道畅通。

李冰两千多年前使用的“积薪烧岩”,对后世治水炸滩、筑路爆岩影响甚大。在未发明火药前,它是当时十分科学的方法。

贯通沿岷江上下的道路,首由李冰开通,史称李冰通僰之道。

这条道路的畅通,不仅对秦国经营蜀南地方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而且对僰侯国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李冰治僰取得巨大的成果,极大而长久地促进了宜宾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宜宾的历史没有忘记他,千百年来宜宾的老百姓把他奉为神灵,尊为川主,立庙祭祀。

历史上祭祀李冰的川主庙是非常多的,清代叙州府所属各县都建有川主庙,少的有三五座,多的达到几十座。仅地处川南山区的高县,据清同治《高县志》记载,就有川主庙26座。由此可见,李冰对宜宾古代历史影响之深远。

来源:《宜宾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