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老爷子被曹操骗到朝廷做官以后,马超就接管了马腾的所有兵马,成为了西凉军的领袖人物之一。

由于马超作战勇猛,几乎没有败绩,而且相貌形象相当出众,因此马超成为了西凉地区羌族等少数民族心目中的神。

可就是这样的神,到了刘备的蜀汉,却变得郁郁寡欢。这是为啥呢?难道说刘备对马超不够好吗?我认为有这么三点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马超家被团灭了两次,心里当然不舒服。

马超做了西凉军领袖以后,果断和韩遂结成联盟关系,共同镇守西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将马腾骗到了身边,所以有了收复西凉的想法。

可问题是马超并没有让曹操得逞,他和韩遂共同起兵对抗曹操。曹操还多次吃了败仗,于是曹操一怒之下,就把马超的父亲马腾,和马超的几个兄弟全部给宰了,这是第一次团灭。

此后马超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不得不离开西凉,远赴汉中,投奔了五斗米道的张鲁。张鲁素来知道马超英勇,所以很高兴,对马超也不错,甚至打算把女儿嫁给马超。

当刘备入川帮助刘璋对抗张鲁的时候,马超便多次跟刘备的军队在前线交战。马超在前线发现刘备是个做大事的,而张鲁不可靠,于是打算投奔刘备。

但是马超全家一百多口人,全都还在张鲁那儿。张鲁这个时候已经投降了曹操,所以马超的家里人再次落在了曹操手里。

结果曹操一口气,又把马超全家一百多口人给杀了。你说马超心里能高兴吗?心灰意冷的马超果断投奔了刘备。

马超全家连续两次被曹操团灭,可是他却找不到任何机会为自己的家人报仇雪恨,你说他能不郁郁寡欢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马超好歹一方诸侯,刘备哪能不防着点呢?

马超是西凉军的领袖,手里有一票忠心不二的马仔,这是马超立足于世的资本。而这帮人,只听从马超的调遣,不听从刘备的调遣。

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刘备的其他将领,诸如关羽、张飞、黄忠等,那对刘备都是忠心不二的,而且他们手下的兵马也都听从刘备的调遣,因为没有很特别的将领色彩。

可是马超的西凉军就不一样了,他们只听从马超的调遣,刘备当然要防着点马超。万一这家伙把自己给取代了,那不是白忙乎了嘛!

况且,马超和刘备的角色形象,那是相当类似的。刘备虽然也投奔了不少主公,但是他一直都有创业的雄心。

马超也是一样,虽然投奔了张鲁和刘备,但是他心里也想着自己做大。当过老板的人,是绝对不甘心继续打工的。

所以马超在刘备这儿,既受到重用,又要被防着。这种感觉是很不好受的,因此时间长了,马超也会产生抑郁的感觉。

三、马超本身也不合群。

马超和刘备的其他所有将领都不同,刘备的手下人,大致分成这么两派:

1、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在荆州帮他起家的一群人。

2、以法正、李严等刘璋的昔日手下。

这两群人数量众多,而且充斥在刘备集团之中的各种重要职务。可是马超这个西凉军的主帅,跟着两拨人,完全不搭。

刘备希望打造第三股势力,那是刘备自己一厢情愿。可马超自己在这两股势力当中,这小日子却没那么好过了。

因此马超来了以后,一度相当不合群。既然不合群,这日子自然是过不好的。因此马超必须要一直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犯错误。因为犯了错误,也没有人会给你求情。

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三国志》

你说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马超能过得开心吗?当初彭羕找到马超发牢骚,并且相约内外勾结的时候,把马超给吓得半死。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这才为自己解除了麻烦。可见马超在刘备这儿有多么谨小慎微。

四、给人打工,就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了。

按照马超和曹操的血海深仇,他应该无时无刻都在寻找跟曹操决一死战的机会。可是马超成为刘备的手下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他被刘备封了高官,所以从此以后就必须要听从刘备的调遣了。不能够像过去那样恣意妄为,因此马超心里当然很不爽。

可以看看马超在投奔刘备以后,都做了什么工作。

汉中之战中,马超跟张飞、吴兰等人配合,一起对付曹操。这是马超希望的事情,可是在这之后,马超再也无缘找曹操报仇了。

因为刘备将马超封为骠骑将军以后,再也没有让马超动过兵。没多久马超也就病重了,压根就带不动兵了。这就是马超的悲剧,从老板成为员工后,自然要听新老板的话了。而这并不是马超所愿意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马超只能留在西凉。

同时期还有一位西凉的诸侯,叫韩遂。他就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跑出去到别人的地盘上,那就只能跟别人打工。

这是韩遂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韩遂即使斗不过曹操,也一直在凉州地盘上跟曹操的力量斡旋。因此韩遂就算败了,也是死得其所。

相反看看马超后来寄人篱下的日子,那是相当可怜的。因此马超最初就不应该离开西凉,那才是他的归宿。哪怕败得遍体鳞伤,也比寄人篱下好得多。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