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锅盖聊这个话题。

之前写《大褂:带着相声艺术一起撩拨少女心!》里就有提到过“刺绣大褂”,核心思想只有一条:大褂这个款式天生就不适合做过分华丽繁复的装饰。换到相声表演本身而言也是一样,撂地卖艺却穿着礼服去演出,也是天然地不相配,看着格外别扭。

现在看相声去的小园子大多数属于茶馆,但早期相声表演的场地多是露天,叫作“撂地”,这种演出形式非常看天气,正所谓“刮风减半,下雨全无”。与买票入场不一样,撂地卖艺需要先将人气聚拢起来,有一些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的或罕见的表演形式其实早年间都是用来揽客的。

比如综艺《德云斗笑社》里提到的“白沙撒字”,据传就是相声开山祖师爷朱绍文所创,一边用白沙在地上撒出特定的文字,一边口中唱太平歌词,借以吸引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综艺《德云斗笑社》截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白沙撒字的影视画面

因为撂地演出有很重的江湖气,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法宝,打竹板、唱小曲都是可以的,还会有一些看似两人间随意的聊天,实际上经过了编排充满笑点的对话等等。

也正是这样的“出身”形成了相声较为简洁的表演形式,而当时的相声艺人也是身份低微,在这种情况其实穿整洁的大褂已经是不错了,毕竟在一些老照片里,天桥卖艺人连大褂都混不上。

△ 拉洋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天桥卖艺

之前那篇文章里也提到了,大褂也不是相声必须要穿的表演服饰,相声前辈们穿什么的都有,中山装、军便装、两用衫等等,这些衣服的统一属性其实就是便装

△ 电视相声

作为拥有明显草根性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表演内容还是表演者的定位,都是与观众平视的“小人物”,甚至会为了达到逗笑或讽刺的目的,即便角色设定是富人或大官,也会将一部分属性拉低,从而让观众拥有俯视角色的效果。

这么梳理下来就不难发现,“刺绣大褂”就是一个突然诞生又莫名掐起来的热点,而且似乎也只有德云社里有这些讨论(不过德云社约等于赚了目前相声市场的绝大部分买卖,所以也约等于相声的问题了)。

“刺绣大褂”的撕点,无非就是一方面很多德云社的演员解释过是否选择刺绣大褂全凭个人喜好,并不无等级之分,另一方面则是一群粉丝和部分网友表示,即便没有明文规定,个人心里还能没个β数吗?从目前的“结果”层面看来,德云社的确只有几位“腕儿”级别的穿过所谓“刺绣大褂”

结果不是显而易见吗?刺绣大褂从做出来的那天,设定就是比一般大褂更隆重的表演服,没成“腕儿”的年轻演员也没有适合穿它的场合,准备了也是白搭。服饰如果要被赋予等级阶层的意义,那也得穿着者本身拥有一定的地位,否则一样是买龙袍,太子买是篡位,咱们买也篡不起来啊,也就只是个笑话或者演戏的。

而且据我个人的观察,刺绣大褂也只会在电视演出和商业专场才会穿,也不是时时刻刻“显摆”着。比如说,今年的春晚,岳云鹏和孙越穿的就是刺绣大褂,并且加了一些(我所不能理解的)其他的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021央视春晚

当时看春晚的时候,我就对德云社这些“刺绣大褂”产生了另一个好奇:他们究竟是怎么设计刺绣的?因为几乎我见过的每一件德云社刺绣大褂,花纹布局都令我困惑

比如今年春晚这件,花纹对称但空出中间一条来,这个布局不知道是为了显胖还是显瘦。可怎么看都觉得缺了什么,花纹在两侧又得不到完整展示,看不清楚究竟是个什么图案。还有一点是猫群里有人提到的,因为岳越两人体型有差异,导致中间空出来的距离还不统一。

△ 2021央视春晚

全身图可以看出来,花纹只有上半身,由于对口相声表演是一个在桌子里面一个在桌子外面,这个花纹正好是可以被可以被桌子遮挡的长度,从视觉上看两个人的花纹就不一样长了。孙越(右)身上由于被桌子挡住,会让人误以为长度还可以向下延伸,而岳云鹏看起来就是戛然而止。

我又去翻了一下往年岳越上春晚的大褂(部分有花纹的可能不是绣的),那时候还比较偏爱类似团纹的设计。

△ 央视春晚

这种胸口一个,左右袖子各一个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布局思路,不过在《上新了故宫:这位妃子“反清复明”成功了!| 剧说服饰史》里提到过过,按照这思路下去,下半身最好还有团纹,这样也不至于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没有下面两团的做法也有)。

△ 故宫袍料

很快,我就看到了排到底的操作,顿时就觉得还是不能要求太多了。

△ 央视春晚

△ 岳越大褂(图片我没p,岳云鹏发出来就是这个喜剧效果,主要看一下大褂)

这仿佛烙烧饼一样挨个排下来的意思是真的没看到,也不在我的审美理解中,虽然像明代衮服是有类似的操作,疏密排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 明万历衮服(复制品)

△ 明熹宗画像

而且跟大褂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为什么开头要说大褂款式本身不太适合这样的装饰。不论是它本身剪裁的宽窄,还是穿着搭配的层次的丰俭,甚至是场合环境,都支撑不住过于华丽的装饰。

可能由于相声演员主要还是男性,即便加了刺绣也会尽量使用同色或近色营造出类似暗纹的效果。比如近年郭德纲于谦场景频次比较的黑色绣团龙纹的大褂,远看是挺不错的,毕竟他俩也到了摆宗师范儿的程度了。

△ 郭德纲于谦

△ 明太祖画像

但近看就困惑了,因为这件大褂做了改良剪裁,袖子是插肩袖的,龙纹就被裁掉了。这种情况下,要么就是把图案缩小或往下挪,要么就是在袖子的裁片上也补绣上一部分最后进行对花,虽然成本会贵一点,但郭于也不缺这份钱。更令我迷茫的是,龙纹被裁掉了不说,这龙纹我还没找着龙头,这是什么不为人所知的讲究吗?

郭于的大褂刺绣主要集中在上半身,有点类似云肩的布局,统一特点就是花纹是真看不懂啊!

△ 郭德纲于谦

最后我们参考一下大褂的源头,清代便袍的装饰是怎样的?

清代便袍分男女,女袍与男袍相似,里面是不搭裙子。男袍比较素,基本没见过有刺绣的,以暗纹为主。除非可以采购现成的面料,否则现在的大褂要用一个自己定制图案的暗纹面料还是有难度的,刺绣一件起做,织布可能就是几百几千米起做了。

△ 清代便袍

刺绣在女袍里比较常见,但和现在由于依赖屏幕而导致视觉重心偏向上半身不同,以前的服饰装饰都是考量全身的。除了常见的八团布局,便服中比较常见的是散点对称,看起来均衡却不呆板,也最能体现刺绣的灵活性。

△ 清代便袍

还有那种大面积的独幅画面,除了比较考验图案的设计能力,用得好了会显得十分有张力。

△ 清代戏衣

△ 清代便袍

△ 氅衣

△ 衬衣

常见的是各种植物的题材,一度也是非常流行的纹样,一般自下而上有股生长的态势,最终会充满整件衣服。这种设计坐的出众的,不论是全身看还是只看局部,都十分有味道。

如果要偏重领襟部分的装饰,完全可以在下摆出做一些呼应的装饰,至少不显得头重脚轻的样子。

△ 京剧戏服

△ 越剧戏服

总之,刺绣大褂在设计上完全可以更好看,毕竟在一般人的眼里,不好看的东西一群人脸红脖子粗地争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关于什么等级之分,在这个年代也完全没必要了,《从“科班”聊起:德云社的辈份为什么这么奇怪?》里也分析过了,德云社所实行的其实是一个别扭的混合体。要说在不破坏公序良俗的情况下采用旧规则也无妨,但不能成为两头占便宜的借口

当然,把“刺绣大褂”当作粉圈之间群殴的“武器”,就更没必要了。有这闲工夫,做几套好看一点的大褂吸吸粉,不比啥都强吗?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