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0年春,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举人的梁启超,应同学引荐,第一次见到了时为朝廷监生(指有资格在国子监读书的人)的康有为。

一番交谈以后,18岁的梁启超即被33岁的康有为的渊博学识和维新思想所折服,决定拜入其门下。

此后,在康有为的指导下,梁启超的学问水平日益精进,逐渐成长为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得力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8年6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立志强国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慈禧太后及保守派的强势阻挠,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仅历时100余天便宣告失败。

此后,朝廷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于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那句气盖山河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至今令人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以图后进,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仁人志士的帮助下,先后流亡到了海外。

此后,这对师生的人生轨迹也到了一个拐点,在时代激变的大潮中,二人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分歧逐渐加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最终分道扬镳。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二人的决裂?他们子女后代的命运对比又为何反差巨大?

在海外流亡的过程中,康有为继续宣传着他“保皇保教”的改良主义思想,他在骨子里仍然对已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无限效忠,听到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后,他甚至跪地痛哭。

而这一时期的梁启超,在阅读了大量西方政治经济著作后,他的政见思想发生了明显转变,转而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并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来往甚密。得知这一消息后,康有为很是愤怒,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之后,在宣统退位、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康有为都积极主张复辟帝制,而梁启超则支持民主共和。最终,两人走向了彻底决裂。

康有为一生先后有一妻五妾,共12个子女,只有二子四女长大成人,除次女康同璧略有成就外,其余均已泯然众人。

而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则个个声名显赫、成就斐然。四个女儿中,长女梁思顺是古诗词研究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的开创者,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宣传员。

五个儿子中,除三子梁思忠早逝外,长子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五子梁思礼是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家庭中,一两个子女成才容易,而梁启超的众多子女却全部学有所成,且分别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古今中外教育史上难以复制的成功案例。

康有为和梁启超,同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何子女的命运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这显然与二人的教育理念差异有关。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尽管他平时工作繁忙,但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子女们在一起,使得他们的童年没有出现亲情的缺位。所以,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和孩子们平等相处,他既是父亲又是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他从不在子女们面前摆家长架子,而是亲切自然,和他们平等交流,无所不谈。

三、善于运用“寓教于乐”,他十分注重趣味教育,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向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发展。

四、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他的家庭在当时虽属上层社会,但他平日生活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使得子女们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品格教育,他对子女们的品行要求极高,除了培育个人的品德修为外,他还向孩子们灌输爱国、爱民的大爱思想,树立起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崇高理想和责任感。

而反观康有为,他虽然前后生育了12个孩子,但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抛妻弃子中度过,前后换了6任老婆,却对子女们的健康成长漠不关心,其中6个孩子都在幼年就不幸夭折。

在生活上,他更是追求奢靡享乐,利用所谓光绪皇帝的“衣带诏书”,在海外骗取了巨额活动经费,却没有用来革命事业,而是买下了瑞典的一座岛屿,兴建豪华的私人庄园别墅。

在品德上,他口口声称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却极力反对废除一夫多妻制,60多岁时还强娶了十几岁的小姑娘,临终时还要求其坚守贞节,否则一分钱遗产不会分给她。

这种满嘴仁义道德,背后自私无耻的人格分裂行为,又怎么能教育得好子女呢?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子女们迥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正是最鲜明生动的例子。

曾经,康有为是梁启超的思想启蒙导师,然而,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抱残守缺的他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两人的师生角色也发生了“反转”,梁启超已足可以做康有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