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我们谈论内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小学时特别害羞,加上他说着一口家乡话还结巴,时常受到身边朋友嘲笑。

到了初中,窦文涛为了挑战自己,报名参加了演讲比赛,为此,他做了充分准备,家人随意说出演讲稿一个段落的开头,他就可以很自然背出接下来的内容。

上台那天,窦文涛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人,莫名开始怯场。

背完两段演讲内容后,他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全校师生就眼睁睁看我跑出校门。后来我回学校觉得旁边女生的笑声都是在笑我”。

事后,老师没有指责他,反而觉得他背的那两段演讲内容效果不错,还鼓励他去区里试试。

如果你是窦文涛,你会不会羞愧难当,马上拒绝老师,并且再也不考虑任何公开演讲机会?

但窦文涛却不这么想,他觉得反正都丢脸了,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答应得比上次还痛快。

调整好了心态,窦文涛在区演讲比赛里顺利拿了奖,意气风发归来。

自那之后,他就卸下了心理负担,常常去参加一些露脸的活动,公开表现得轻松自如,性格也越来越自信阳光。

窦文涛说,自己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忘记自我的时候。

所谓“自我”,就是脸面、自尊心、虚荣心,一旦它们全部被摧毁,我们也就失无可失。因为这时,我们就进入了“无我”,也就是最自由、轻松的状态。

所以窦文涛觉得,“要珍惜每一次当众说话、当众表演的机会”,这些难得的场合,实际上是我们在积累挫折和出丑的经验,“今天在10个人面前出了一个很小的丑,明天这就能帮你在10万人面前挣回一个很大的面子。”

内向者有没有可能转变为外向者?窦文涛觉得可行,杰茜卡·潘也觉得可以试试。

杰茜卡·潘,华裔作家,自由撰稿人,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卫报》等媒体。杰茜卡·潘先后从事过杂志编辑,和电视台记者等工作,随后和丈夫定居伦敦。

杰茜卡·潘是不折不扣的内向者,她有很强的社交恐惧症:害怕发表演讲,不想参加团建,宁愿让来电一直响也不肯接,被搭讪时假装不会说英语,为了逃避社交不惜托辞生病……

本来她在自己的内向圈子里悠然自得,却没想到接连遭遇失业、好朋友搬走,原本不多的社交活动骤降成0,让宁静生活丧失了大半安全感来源。

孤独让她不知所措,她这才发现,虽然恐惧社交,但自己还是希望能够与社会获得一些连接,找到存在感和自信的。

如果试着敞开生命的大门,去舒适区之外的世界小小冒一下险,会比以前安静待着更快乐吗?自己的人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带着这种好奇,杰茜卡·潘花了一年时间,实验经历那些以前光是想想都压力山大的社交活动,把实验结果全部记录在了这本《走出内向》里。

与陌生人搭讪,公开演讲甚至即兴表演,用社交软件交友,讲单口喜剧,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组织一场朋友聚会……

外向一年的“交际花”实验,让杰茜卡·潘收获了不曾体验到的很多新鲜体验,改变自己的社交习惯到底会增强自信,还是会让焦虑倍增?一起看看杰茜卡·潘在《走出内向》里怎么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内向者挑战社交达人的修炼之旅

1.走出内向第一步,从街头搭讪陌生人开始

如果你在街头被人拦下,问自己国家最高决策人是谁,你会停下来给出答案吗?

如果角色转变,你成了那个提问的人,你有多少把握收到回复,而不是收到无视和白眼?

杰茜卡·潘鼓起勇气实验了一下,发现两个意外收获:

第一个意外,是询问陌生人“英国现任女王”是谁时,大家的答案竟然不全都指向一个,除了“伊丽莎白”,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了“维多利亚”;

这件事表明,我们以为的常识,对别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应该懂得的知识范畴;

第二个意外,是她发现人们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冷漠,比如杰茜卡·潘这次的“女王提问”实验,被拦住的大多数人,都很乐意停下脚步回答问题。

“没有人会主动挥手,但每个人都会回应你的挥手。”

这次尝试让杰茜卡·潘勇气大增,她发现舒适圈之外,并没有自己想得这么危险,大多数人给出的友好态度,也让她对被人拒绝这件事卸下了几分心防。

于是她大着胆子,开始了接下来的“冒险”:站上公开舞台,尝试一对多的沟通;以及主动出击,在陌生人中结交挚友。

结果是,她从发表一次公开演讲,到跑去参加即兴表演课程克服自己的尴尬症,最后还登上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说脱口秀;

她从在交友软件上试探着向陌生人发出消息,寻求交谈,到干脆去了一次陌生地点,进行了一场毫无准备的意外之旅。

每一次的改变,都让杰茜卡·潘拥有了全新体验,也让她更有自信,去迎接未知。

我带着与日俱增的自信逐渐意识到,原来那些不内向的人一直在尝试新事物,他们在冒险,在和社会建立新的联系。与躲在昏暗的角落窥探这个花花世界不同,他们选择在这个世界上尽情地绽放自己鲜活的生命。

2.怎样避免无效社交

研究表明,我们外部的社交圈,也被称为“弱关系”,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改变。“强关系”指的是与亲密的朋友和家人的关系,我们有着相似的知识储备和人脉。所以事实上,对我们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恰恰是那些联系不紧密的人。他们带来了新的信息、建议和视角,包括新的创业灵感和就业前景分析,他们还接触到了更多的行业精英和合作伙伴,所有这些在原来的社交圈里都很难触及。

换句话说,事业的成功最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你的人际关系。

历经一年外向者实验的杰茜卡·潘深以为然。经过多次尝试,她还在《走出内向》中分享怎样避免无效社交的方法。

比如交谈时,问对方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用点头或者摇头就能回应的判断题,并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

在对方回答完之后,再问一个与之相关的主观问题,来跟进强化感情,让对方感受到,你很在乎他们的答案。比如,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什么吸引了你?

当然,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对方,真诚回应他们的感受,真心为对方的想法喝彩或分忧,对方才会有持续沟通和互动的动力。

“有些机遇和话题转瞬即逝,你必须快速反应才能把握住机会,本质上是以最大的限度和最快的速度来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与陌生人交谈的知识。”

为了避免无效社交,杰茜卡·潘每次都会给自己设定几条规则:参加活动时,要带着明确的目标;与至少三个人交谈,并努力与其中一个人建立联系;至少在活动现场一个小时;保证不迟到。

心理学家说,内向的人更加慢热,如果我们总是抱着无聊和拒绝的想法,在活动开始十分钟后就迫不及待离开,就会错过很多交际成功的机会,这样恶性循环,就会越来越抵触社交。

主动出击,则至少有一半的可能,让我们开启惊喜开关,遇见那些意料之外的精彩。

当然,为自己的弱关系网增加世界联结的过程,是个漫漫长路,“你需要撒下尽可能多的种子,然后耐心等待它们生根发芽,最后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忠于自我的同时,你也可以尽情享受和拥抱变化

2012年,苏珊·凯恩的畅销书引发了一场“无声革命”。她在书中写道,其实每两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个内向者。内向的人“又害羞又敏感,他们往往专注做事,喜欢独处,不爱攀谈,讨厌公众演讲,喜欢一对一的谈话”……

自认内向的杰茜卡·潘完全同意。她在《走出内向》中剖析,自己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提前准备。

我会预判所有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然后准备一整套潜在的解决方案,无论这个方法有多古怪。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我也想知道下一步的走向。比如:看电视节目前先看评论;去一家新店吃招牌菜前先做好攻略;打车前确定好所需时长,精确到每一分钟;在健身课上,不厌其烦地问教练:“骑车要骑多久呢?”

内向者渴望稳定,抵触意外和变化,这也就导致他们不喜欢长时间社交,毕竟一对一沟通更容易取得进展。所以内向群体获得能量的方式,通常来自“静”,比如思考或者独处,不会来自“动”。

而外向者恰好相反,他们不惧怕成为焦点,声音洪亮热情,能量通常来源于交际,冒险和热闹。

实际上,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指出,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外向性格或纯粹的内向性格,那样的人会是疯子。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哪怕是极端内向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外向倾向,只是也许我们还没有发现它。

正如窦文涛曾说:“一个人就算再内向,拙于言谈,肯定也会有那么一次跟人聊天的时候神采飞扬。”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社交魅力的,这样的能力不需要从零培养,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并且在关键时刻调动它,只要发挥得当,“所有的人都会被你吸引”。

经历了一年外向实验的杰茜卡·潘的目的或许就在于此。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忠于自我。”话虽如此,但我不想一直被内心深处时不时涌上来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裹挟,我不想一直“发育不良”,无法成熟。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是最聪慧的生物,我们有能力让自己成长和蜕变。

对杰茜卡·潘来说,她不需要性格大转向,变成社交达人,重启人生。

她只是需要确认,自己找到了让内心安定的更多方法,从而无惧变化,甚至拥抱变化。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这就是关于暴风雨的一切。”——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自信从来不是天然形成的,我们必须强迫自己开启一些人生的“困难模式”。唯有经历这些艰难险阻,自信最终才会随之而来。此前的自信都是佯装出来的,闯过这些难关之后,我才真正拥有了自信,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完成了一件充满魔力的壮举。

拓宽保卫自己的护城河,为内心的价值观和安定感注入更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改变和走出去的意义所在。

听心内之声,做有畏之事,今年我的自信源自于此。在或骇人,或疯狂,或不公的世界中,这是无价之宝。因为世上能吓到我的事日减,能控制我的物日衰,这的确是宝物一桩……舒适圈内的生活我安之乐之,但短暂地去圈外未知地带冒险,我知道,我也可以。

不论你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都可以在这本《走出内向》里,收获对另一种性格的重新认识。

它既是给内向或孤独人的社交指南、治愈之书,也为外向者认知内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这是《走出内向》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希望你也能跟随这场性格实验,找到不曾发现的自我,变得更加自信。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