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变时,曹爽当时只有一个选择,当机立断杀掉反对者,集中兵力强攻洛阳,逼城中的曹氏开门,司马懿毕竟称病多日对城防不如曹爽熟悉和威望大,一旦破城,仗着皇帝与大将军之威与司马懿来一场火拼,如此胜负难料。其次,在这场战争中,透支的是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司马懿不可能看不到其他人也有利用这个事件趁势而起的可能性,但曹爽应该是没看到,或者说,没敢看到,他根本不敢想象要如何在天下大乱中孤身拼搏,然而这样的一个庸才和司马懿对抗,灭亡是迟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曹爽想拉拢各地势力,申明还政于君就可以了。而直接攻击司马懿意图谋反,矫诏太后,后宫干政。司马懿是站不住脚的。他本来就是谋反,兵变之后司马独大,取曹而代之是再明显不过的。司马懿发动政事的变化的时候经过曹爽府邸,曹爽的军队没有做任何阻拦,有人要射箭,被阻止,理由是事未可知。由此可见人心向背。司马懿写信是因为这个方式成本最低,为什么不试试,上兵伐谋,这也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不管怎么分析,高柔、蒋济事实上就是公然支持司马懿了;他们做出这种选择后,如果司马懿失败了,他们也有可能被灭族的。所以,比较合理的推论应该是,曹爽执政时候,一个劲的排挤元老重臣,一个劲的把权力向自己小集团集中,让高柔、蒋济等人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希望,所以才决定挺而走险支持司马懿。两汉以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权力,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小小的豪门手里,顶尖的阶层就是士族。朝廷更接近于联合国,或者如今日之董事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高级官职只是士族家族亲自上阵参与政治博弈的一种方式,但与家族利益并无太大的直接关系。古代君王喜欢提拔重用“宦官”“小人”“亲信”“亲戚”“幸臣”等等,主要就是利用底层地主士绅和军功将领,牵制平衡打击世家大族。从商鞅变法,到隋唐科举制再到九千岁魏忠贤,都是这个思路。所以,东汉、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不仅垄断物质财富和文化思想,而且社会地位固化,甚至于在九品中正制度下,直接根据血统分配官职。

对于士族,做不做官,意义不大。只要那些精英、大佬们把持住朝堂大局,剩下的人可以看心情、看需要,随时任职。如,司马懿是士族代表,被迫放权后装病养老,但时机到了,立刻振臂一呼,万众归心,政事的变化夺取权力。一句话,大户人家不靠工资吃饭,他们本身就是国家的大股东。

与其说他们是主动支持,毋宁说是被劫持后别动表态而已,曹爽执政时得罪太多人,他们打的主意应该也只是支持司马懿和平解除曹爽的权力,没料到司马懿做得那么绝。事实上,桓范突然冒死逃出洛阳城,拿着全家人的脑袋支持司马懿时,司马懿感到恐惧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真有人上窜下跳的支持曹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曹爽愿意对赌,司马懿就算能取得胜利,肯定也会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洛阳似乎支持者,但挟帝走旧都,天子在手,便名正言顺。以皇帝名义号召地方势力勤王,同时许以高官厚禄,以此对抗洛阳反叛。司马懿手中不过太后懿旨,在晋国疆域内,那些三公九卿能比得过天子圣旨?况且面临蜀吴虎视,能不能马上发兵还两说,就算发了兵后方是否稳固?这不比回洛阳等司马懿发落强万倍?即使最后失败也不失其枭雄之名,所以曹爽自身性格问题还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