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小孩扶老人被讹5000元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老人家属在记者见证下也将最后的1000元钱还了回来。现在看似问题得到了结,然而事件中的几个细节,却暴露出其实质性的本源仍有待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交警出具责任证明的情况之下,老人仍然拒不认错,也不还钱,甚至还多次拍打记者。

记者向其宣读责任书,老人不为所动,还说:我是不会承担的,你都别想。

记者好言相劝:你为什么不把应该退还的钱退还给两个好心扶起你的少年呢?

老人又是一脸不在乎:你别说那么多,我不会退的,这是我应得的。

在最后的交涉现场,老人的子女虽然有还钱的诚意,但某些表现仍是令人费解。孩子救了自己的母亲,应该对这种恩德表示郑重感谢;而后老人冤枉孩子又进行讹诈,真相大白就应该代表自己的母亲对受害者表示深深的歉意。但是这两点老人子女都没做到。

记者问是不是要对帮忙的人进行感谢时,老人女儿却陷入沉默,以至于记者发出疑问,这有什么为难的吗?

尽管最后老人的女儿说出“谢谢”二字,但是总有点轻描淡写的感觉,仿佛被谅解的人是孩子家属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是孩子的家长非常大度,当孩子的母亲质朴地说出“让姨好好在家养吧”,想必大家也就知道了,孩子为何这么小就具有如此强烈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言传身教的家风,才是塑造孩子人格与人品的第一因素。

然而,我们对待社会问题不能够完全依靠个人的道德素质与修养,相关的法律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在真相大白的情况下,老人对自己的讹诈行为仍是拒不认错,她之所以如此嚣张,就是因为作恶无需成本。如果法律明确规定,对讹人者以“敲诈勒索”罪入刑,那么这类的讹人事件还会出现吗?“扶不扶”还会是个问题吗?

世上向来是先有问题后有解决方式,谓之亡羊补牢。但是若明知问题存在而放任不管,则一定会形成难以消化的大疙瘩,从而成为社会民众所要一起担负的“共业”。

老人对扶起自己的少年进行讹诈碰瓷,不仅是以恩将仇报的方式对道德进行践踏,更对其他倒地老人形成了直接的伤害。正是由于讹人现象变多了,去扶起倒地老人的善行也就相应地变少了。“扶不扶”考验的是人心冷暖,影响的是社会风气。

就如眼前的这位老人,她消费的是公众的良知,如果对这种不良行为不能加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制止,那么其泛滥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所有的善良与美德,早晚有一天都会被这种无耻的行为所消耗殆尽。

顺带说一句:当年的南京法官在这件事上“功不可没”,社会风气正是因他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