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歌又是这条长河中一朵璀璨,耀眼、惊艳的浪花。

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的国度里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唐诗又是这个国度里的高峰。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里,李白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也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的诗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他将超凡的想象力,流转自然的清新飘逸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和谐多变的音律融合交织在一起,织就了一首首色彩瑰丽绚烂的篇章,谱写了一曲曲雄奇豪放的诗歌。

在李白独步千古的诸多诗篇中,《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是李白蜚声诗坛的一首名篇佳作,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原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秋,诗人李白从山东南下到达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在宣城,李白与监察御史李云偶遇,李云也是李白的族叔。

李白为何要到宣城去呢?原来唐玄宗天宝初年,经贺知章、吴筠等人引荐,李白初入宫廷,他的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随即进入翰林,以诗文娱乐宫廷。

在此期间,李白曾写了三首《清平调》歌词,盛赞杨贵妃和宫中花园的牡丹,李白的歌词由宫廷首席音乐家李龟年演唱,随即火遍大江南北。

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性格对宫廷生活很不适应,加之李白受到的荣宠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他对这样的生活日渐厌倦。两年后他便辞去了翰林院的工作,重新开始了云游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来到宣城,遇到了故友。他乡遇故知,这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情,两人随即游览了宣城的风景名胜。离别之际,两人又一同登上宣城的古迹谢朓楼。

谢朓楼是南朝诗人谢朓在宣城任太守时所筑高楼,又称北楼、谢公楼。谢朓诗作清新飘逸,以山水诗著称。李云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李白的故友,也是诗文俱佳、名重一时的诗人。

在宣城谢朓楼,李白和故友李云饮酒观景,纵论诗文,高谈阔论。事后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诗作开篇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大意是说: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两个不管从行文还是诗意来说,前后都形成强烈对比的长句。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一般的送别诗开头写景,再以景寓情。但李白的这两句似乎与送别无关,诗人既没有描写眼前的谢朓楼,也没有写话别的情景。

诗人说的却是“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过往的岁月和接踵而至的未来的时光。诗人的言下之意是说他对每一天都深感不安,时光一去不复返,这令他心烦意乱,郁闷不已。

宋代学者、《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评论李白的诗作:“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从这首诗中正好可以印证这句评论。

李白为什么对过去的和未来的时光感到不安呢?细心体味就可知道,这是诗人长期积郁的苦闷心情的写照,是诗人内心情感无处宣泄时的突然倾泻。李白正是把他这种瞬间感受以诗歌具有的强烈感染力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话说回来,是什么样的情感波澜冲破了李白潜意识中的对情感宣泄的阻拦呢?其实对每个人来说,时光的匆匆流逝都是难以回避的并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对于李白而言,诗人希望在如白驹过隙般的时光流逝中建立功业,所以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体验,诗人的认识尤为深刻。

“昨日之日不可留”,诗人在蓦然回首之间,发现青春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模糊不清,功业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遥远。这一切让诗人感到悲伤。

纵然悲伤无可奈何,但诗人还得面对眼前“今日之日多烦忧”的现实,他的烦忧既不是从今天就开始的,他所烦忧的事情也不止一件。令诗人感到更加伤怀的是,眼下就要与好友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之际,李白与故友同登谢朓楼,眼前的景象是萧瑟的秋风与天际白云间的一行行飞雁。面对此情、此事、此景,诗人只有与友人捧起一杯预示着离别的酒,尽情饮下

谢朓楼上空澄澈明净的秋空,谢朓楼周围的满目秋景,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他们一边喝着饯行的酒,一边谈诗论文。他们从汉代的文章谈论到建安风骨,又盛赞了小谢文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蓬莱”为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所,这里多有藏书。唐代诗人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李白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赞美他的文章风格刚健。

“建安骨”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以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桢、应玚、阮瑀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他们文风质朴,笔力遒劲,故称“建安风骨”。

“小谢”指的是南朝的著名诗人谢朓,他的诗作风格清新飘逸,与山水诗人谢灵运齐名。李白以谢朓自比,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特点。

李白对建安以来绮丽浮艳的文章风持有不同意见,唯独对谢朓的诗风称赏不已。李白赞赏谢朓清新隽永、自然流畅、音韵和谐的诗歌特点,曾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思就是说诗歌创作要自然天成。

此处李白既是追慕前贤的造诣,又是借前贤来赞美友人,溢美之词不绝于口。同时李白对自己的才华也是自信满满。

这一句看似是李白的刻意之作,实际上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同时,这也表明诗人由面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状态转而进入到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诗人的状态由情感的宣泄变成了梦幻般的豪情。

谢朓楼上凭吊古人的诗人,满怀凌云壮志,他豪情逸兴,神思飞扬,他的思绪好像已经飞到天上去摘取皎洁的明月了。

李白因酒而醉,因醉而诗,以诗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以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欲上青天揽明月”写的就是自己醉酒之后的体验,其中所流露出的豪迈兴致,是值得人回味的。

诗人意兴飞扬、举杯酣饮的时刻,可以暂时忘记烦忧的事,然而酒也不能真正使诗人获得解脱。醉后梦醒时分,依然得面对现实,所以诗人又开始以一种新的思想状态来面对现实生活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诗人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些举动说明诗人想要极力摆脱精神的苦闷,但事实与愿望恰恰相反。

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强烈的落差感再次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烦忧苦闷,借酒浇愁的结果就是愈饮愈愁

以水喻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之后,似水的愁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李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秦观用“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喻愁,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女词人李清照甚至将愁搬到了船上。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对于不称意的人生,诗人此时已经伤痛不已。此时诗人不再意气风发,他发出了一声长叹“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也是诗人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散发”两个字其实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这既是对自己过去,就是诗人口中的“昨日”的总结;也是对当下,也就是诗人口中的“今日”的反思;更是诗人对未来,也就是诗人口中的“明朝”的规划

在想象的梦幻世界里,诗人经历的所有焦虑和烦忧都已经烟消云散,诗人的心灵获得了自由和宁静,诗人的情绪也变得宁静舒缓。然而,这种宁静舒缓也不过是瞬间的存在。

因为,从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急切规划中,可以看出诗人当下的痛苦是多么深重,诗人对眼前的痛苦是如此难以释怀。

诗人自由超脱的飘逸情致只不过是想象的产物,诗人“散发弄扁舟”的生活与“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状态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它们只是诗人面对现实的不同姿态而已。

诗人不能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抱负,只能在多重的失望与悲凉之下,远离仕途,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片刻的安宁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有过去的经历观照,又对当下的反思,又对未来的规划,可以说这首诗是李白对自己几十年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足迹的一段总结。

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布局,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感情。反观李白的这首诗,诗人完美地解构了这一布局。

这首诗以两句对比强烈的长句作为开篇句,如平静的水面激起波澜,表达出内心郁积已久的苦闷。紧接着诗人抛却苦闷,放飞自我,进入梦幻般的世界。然后诗人从梦幻的世界回到现实,以一种新的思想状态来面对现实生活。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自然与豪放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诗人内心的感情瞬息万变,波澜起伏,诗作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被诗人完美地编织了起来

昨日像那东流水
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

当黄安的这首熟悉的经典歌曲在耳畔响起时,古文与白话文的完美结合文化韵味,朗朗上口的旋律瞬间能将人们的思绪带进李白原汁原味的诗歌中,这首歌曲的部分灵感就是源自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歌曲唱出了流动着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李白的这首诗流动着惊艳时光长河的美。读李白的这首诗,如同欣赏黄河那瞬息万变、波澜起伏的壮美。汹涌澎湃处给人带来惊心动魄的心灵体验,平缓从容处给人带来宁静悠远的视觉体验。这是美的体验与美的享受